English

警惕健康透支

2008-03-09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一位医生的猝死

2008年刚刚过去20天,一位年仅40岁的医生的心脏就突然停止了跳动。

他叫郑建国,华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博士毕业,到北京医院核医学科工作已4年。郑大夫的妻子郭丽宏去年底才从美国学习归来。在她留学期间,他们的女儿被送回老家,郑大夫除了周末回家浇

花,其他时间都住在科里。他通过电子邮件给她写了很多信,话题除了女儿荣荣,几乎都是工作。

郑大夫逝世的前几天,每晚都在电脑前写东西到深夜。1月20日一早,他又坐在电脑前赶稿子,连中午饭都是在电脑桌边吃的。下午,他感到很疲乏,休息了一会后,突然身体缩成一团,在送往医院的急救车上就永远地走了。

郑建国经常住在科里,几乎天天都在加班。郭丽宏记得,去年底她从美国学习归来时,郑建国在接她回家的路上对她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放心吧,终于熬出来了。他对她说,我的一个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刚结题,又中了一个。你走期间,我发表了6篇文章,马上就能参评主任医师和教授,终于可以给你们母女好日子过了……

透支生命的“床垫文化”

中国医师协会曾评出“健康透支十大行业”,依次为IT精英、企业高管、媒体记者、证券、保险、出租车司机、交警、销售、律师、教师。

近年,最引人关注的则是背负着“床垫文化”的IT精英现象。据说,某公司在创业时就有一个传统,几乎每个开发人员的桌子下面都有一张床垫。午休时,席地而卧;加班晚了,与垫同眠;半夜醒了,起来再干。正是这种用生命去加班的工作方式,接连导致几位年仅20多岁的员工猝死在工作岗位上。

事实上,对于中青年过度劳累的社会讨论,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经开始,著名数学家张广厚在大有作为的40岁便撒手人寰。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王仲告诉记者,在读本科时,学校里就有一位老师加了一晚上班后,因脑出血倒在了办公室里。他的一位同学前两年发现患上肺癌后,很快就去世了,而在这期间,另一位同学因压力过大跳楼自杀了。

捍卫健康靠自己

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助理黄建始教授说:在我国,健康透支、“过劳死”问题日益严重。黄建始认为,首先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中国文化一直强调要以事业为重,倡导“小车不倒尽管推”。

要解决这一问题,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努力改变自己的健康小环境。不要总觉得健康要靠医生,其实健康首先是自己的事情。在捍卫健康这个问题上,每个人都应该自私一点,多想想自己,努力管好自己。

黄建始建议,无论多忙,累的时候,就要提醒自己,该休息一下了。在工作中,也要学会说“NO”。大家不妨把所有的事情都放在“重要”和“紧迫”这两个坐标轴里,重要而紧迫的事情马上做,重要但不紧迫的事情做好计划,紧迫但不重要的可以考虑不做,不重要不紧迫的事情坚决不做。

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从临床医生转向健康教育,也正是因为在实际诊疗中,他深刻地感到病人迫切地需要健康知识。

洪昭光特别推崇季羡林老先生在90多岁时写的一本书《病榻杂记》。老先生提出,人生有三大任务:人和自然的和谐,人际之间的和谐,情感、思想和身体的和谐。

中青年人正处在压力最大的时候,要把握好“三驾马车”:事业重要,家庭更重要,健康最重要。

洪昭光强调,医疗并不等于健康,医疗需要高风险、高科技、高投入,健康却很简单、很容易,收效也很大。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生命就像艺术品,损坏容易修复难,不是与自然和谐了,工作就不勤奋了,恰恰是生活规律的人,成就最大。人一定要活出智慧,这智慧就是把健康放在第一位。(《健康报》3.3)

链接

中年教师倒在课堂上

2月28日,广州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刚满50岁的胡湘岳在讲了3节课后,毫无预兆地在课堂上倒下。胡老师生前是

广州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的副教授,全校大学物理课程负责人。由于工作成绩优异,2007年获广州市政府授予的“优秀教师”称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