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台护塘”行动
1974年8月19日傍晚,浙江省绍兴县马鞍镇湖安村,台风即将来临,潘炳南和同村的50余名村民离开了家,他们要去参加抗击台风保护海塘的行动。潘炳南的妹夫张光宇也在这个时候出门,这个后来名叫安东的小村庄一共出动了54人,几乎全大队的青壮年劳力都去了。
抢险人员开始四散,张光宇沿着海塘往西跑。一艘停在附近的船,不到一分钟就上去了20多人,张看到自己的妻舅潘炳南还在那个地方堵缺口,“但一转身,妻舅就不见了踪影”。
潮水沿着缺口汹涌而下,张看到五七干校的干部一群人手拉着手跳下水去拦缺口,随即便像稻草般被潮水卷入海塘。“没能上船的人爬到电线杆上去了,电线杆的斜拉线上也挂着五六个人”,张光宇至今回忆起来还心有余悸,“潮水实在太大了,一艘船还被折断了,船上的人又被抛到了水里。”
“我们村里50多个人去,当晚回了家的不到30个人。”张光宇回忆,“一些人被困在滩涂上,直到第二天中午,潮水退了才回来。能够捡回一条命已经很运气了。”
时隔34年,绍兴当地媒体报道说,为抵御正面袭击绍兴海涂的第13号强台风,当时的绍兴县领导班子组织全县近2000名干部、群众前往海涂护塘抢险,而这次抢险也成了海涂历史上最悲壮的事件。
被改变的生活
一些抢险者从此消失在这个世界,尸体也没有看到。一星期后,马鞍公社为这些死去或者失踪人员开了追悼会。
据绍兴县政协编撰的一份史料中记载,当时在海涂抗台的失踪或遇难的干部、群众人数至少达到46人。仅马鞍镇辖区内死亡的就有19人。而马鞍镇安东村是这次抢险中牺牲人员最多的一个村庄,一共有6个青壮年劳力同时遇难。安东村的遇难者年龄最大的只有30岁。
“顶梁柱”倒了,一个个女人的肩膀挑起了抚儿养女的家庭重担。改革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她们更加辛劳,孩子长大了要读书,田里、地里、家里的重活都需要她们自己扛起来。
现年60岁的孙雅珍告诉记者:“除了去河里捻淤泥的活儿不做外,其他都得做。”即使这样,一家人还是很少吃肉,省吃俭用。孙的女儿上学上到六年级就不再读书了,进了工厂做工,儿子初中毕业,先后做起了油漆工、机修工等。
村民傅秀娣的丈夫及其弟弟两人都在同一天消失在茫茫潮水中。逝者陈永康当时24岁,已经被推荐去上大学。34年来,令这些女性不能释怀的是,她们丈夫的死亡至今没有一个正儿
八经的名分。失踪的村民甚至连块墓碑也没有,只有每年清明燃烧的纸钱和香火,寄托着对他们的祭奠与怀念。
今年3月26日,遇难者家属把一份《关于追认“八・二0”抗台护塘牺牲、失踪人员为烈士的申请书》递交给了当地政府。
3月29日,一则《寻访“七四・八・二○”抗台护塘牺牲、失踪人员遗属》的网络帖子出现在绍兴当地的一个网络论坛,发帖人是当地一位律师何震辉,目前他免费代理了这些遇难者的亲人“烈士申请”事宜。何震辉说:“作为当年这场抗台护塘的参加者和幸存者,有责任也有义务为那些牺牲、失踪者以疾声呼吁,以慰其在天之灵。”当地媒体把此事称为绍兴版的“集结号”,遇难者是为“抗台护塘”而牺牲,他们既没有工作单位,更没有部队番号。
如今,这片曾经浸润着很多人生命与鲜血的海涂,已经变成了绍兴县一个现代化的经济开发区,众多企业在此落地生根。
据悉,从今年1月1日起,马鞍镇政府对部分的遇难者家属已经进行了生活补助,每月补助标准为120元。
有网友跟帖表示,向34年前为绍兴建设献出生命的人们致敬,更向34年来为此承担痛苦付出了生命的牺牲者亲属致敬,她们是一群令人同情也是令人尊敬的绍兴女性。无论这些逝者能否被追认为烈士,历史应该记住他们。(《法律与生活》200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