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后被坍塌物掩埋期间应不急躁、不悲观,坚信自己能活着出去。这种临危不惧、自信十足的积极心态往往能使生命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甚至突破生命极限,最终赢得救援的机会。
性别:女性获救比例高于男性
就此次地震的营救情况看
年龄:婴幼儿和老人易获救
婴幼儿对于灾难事件的打击缺乏感受力,又往往容易得到成人的庇护。老人的机体代谢率较低,而且阅历丰富,具备了一定的坦然面对危难的心理素质,从而有利于保存体力。
体形:丰满更经得起消耗
在持续的饥饿状态下,80%的机体所需能量依靠分解脂肪来补充,所以此时体内脂肪是维持机体能量供给的关键物质。体形丰满者拥有的脂肪比瘦人多,因此更能经得起消耗。
体质:越强壮越易于存活
一般来说,体质越强壮,存活的可能越大。
天气:天降雨雪可获水
地震若恰逢严寒或酷暑,均不利于遇难者生存。但降雨或降雪,却可以给遇难者带来赖以生存的水分。只要有水,即使没有食物,也能使人维持生命6~10天。
呼救:方式不拘一格
被垮塌的建筑物掩埋的人除了向外发出呼救声之外,还应利用阳光和任何明亮的材料(如罐头盒盖、玻璃、金属铂片、镜子)反射出信号光。在周围十分安静或听到有人活动时,用砖或铁管等敲击墙壁,向外界传递消息。在确定不远处有人时再呼救,尽量节省气力。
自救:别轻易放弃
用衣物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防止灰尘引起的窒息。用周围可以挪动的物品支撑身体上方的重物,避免继续垮塌和扩大空间,获得足够的空气。同时寻找通道设法朝有光亮的更安全、宽敞的地方移动。变通饮食方法如吃烟丝、餐巾纸、荞麦皮和喝尿液等维持生命。
互救:互相鼓励很重要
同时被压埋的人要互相鼓励,必要时采取脱险行动。已经脱险的人应告诉救援人员压埋者比较多、比较近的地方,使救援行动遵循“先多后少、先近后远、先易后难、先轻后重”的原则。
环境:有水、食物和空间更好
此次地震中,有的幸存者是在菜市场购物时遇险的,近旁有散落的蔬菜等食物可供充饥,由此补充了体力。
如果坍塌物压埋得太密实,使被压埋者所处空间过于狭小,不方便舒展肢体或导致缺氧,均不利于遇难者生存。(《健康报》6.2王立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