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何谓幸福

2008-08-17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2000年,耶鲁大学政治系罗伯特・莱恩出版了《市场民主制度下幸福的流失》。他注意到,在1960~2000年期间,按价格不变,美国人均收入翻了三番,但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从40%下降到30%左右。这让莱恩思考各种因素与幸福的关系。

莱恩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发现,当人们对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时,他们

不太可能感到幸福。因此,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以前,收入每提高一点,都会使人感到更幸福一些。但是,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收入带动幸福的效应开始递减。收入水平越高,这种效应越小,以至达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

而主流经济学则认为:市场经济最大优势就在于,它能让人们在自己财力许可的范围内“自由地”作出选择,满足自己的偏好,由此,市场经济可以增加人们的幸福。

然而事实上,利润极大化是市场经济最核心的原则。在这个原则眼中,只有“劳动力”这个要素,根本没有“人”的概念。劳动力与其他各类要素一并被归入“成本”的范畴,因而必须以最低的代价获得,并以最高的效率使用。在这样的社会机制下,劳动者只能接受低下的收入水平、无聊而高强度的劳动,否则就面临失业。正如许多企业向员工宣示的:不是工作需要你,是你需要工作!而失业是破坏个人和家庭幸福的最大杀手。

由此,寄望于市场机制,一味追求GDP增长,给国民带来的未必是幸福。而莱恩发现亲情和友情则是幸福的源泉。

(《科学时报》8.12 王中宇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