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对家庭而言,是柴米油盐等凡俗事;对国家而言,是生产、投资等活动。家庭与国家在逻辑上属于个体与整体唇齿相依的事,但到了经济专业人士那儿,就变成了恩格尔系数、机会成本等更去中国化的语言表述。这种表达并不被百姓所接受,因为他要很费解地去听懂原本很熟悉的事。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那是因为,
经济专业人士的主要精力还是更多地投入到向上献策、做官样文章;在对下宣传上,忽视了中国百姓长于感性接受,疏于理性念白的习惯。即使注重了用大众语言来传播经济,又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语言掌握、吸收不到位,弄得百姓更晕。
经济不是一个人、一个层面的经济,是大家的经济。经济专业人士在做专家论坛、学术导读的时候,能不能用更流畅、更平民的语言,惠顾到百姓呢?
(《南方周末》8.21 高兴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