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足球队首征奥运

2008-09-04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有一位居住在香港的英国人,名为文森特・海伍德,中文名字叫许荣新。他不但是英国足球的铁杆球迷,还经常撰写足球评论、整理并研究有关足球历史。然而,在过去两年中,他被一个有关中国足球与奥运的故事深深吸引,并开始搜集、整理大量资料,还原出一段中国足球队1936年首度出征柏林奥运会的感人故事。

故事从历史中走来

“任何历史尘封的故事都必须等待一个属于它的时间点,”这名现年58岁的英国男子认为,北京奥运会正好给媒体和公众提供了一个回顾香港参与奥运历史的机会。“我经常写足球评论,也为不同足球俱乐部研究、撰写他们的历史――但是这段有关中国足球的历史是我遇到过的最棒的故事――因为探求真相的过程太艰难了,文化不同、语言不通,亲历者已作古,就连香港电视台的人都称这差不多成了‘口述史’,但这的确是一个光荣和浪漫的传奇。”

最初,许荣新对这个传奇的第一反应是“不可能”。1994年,他刚刚来到香港,在一家投资公司担任培训主管。一次爬山途中,他巧遇一位香港老人,对方简单一句话让他至今记忆犹新,“你知道么,中国二战前曾第一次派足球代表队去参加奥运会,是从香港岛东部一个小村落找去的运动员。”

许荣新当时难以置信,“香港当时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下,而且中国有4亿人,为什么要来香港找足球运动员?”

直到两年前,北京奥运会的脚步日益临近,许荣新再次想起老人的话,不懂中文的他决定开始寻找历史真相。可惜,老人当年并没有提及村落的名字,也没有提到1936年柏林奥运会。然而,依靠网络,许荣新找到了“大坑村”和香港最具历史的南华足球队,并辗转得到当年随队出征奥运的香港球员的名字。“亚洲球王”李惠堂、“铜头”谭江柏……由这一连串名字起,许荣新还陆续找到了当年的报纸报道、珍贵照片,甚至包括中国足球运动员在奥运赛场上顶球的历史瞬间,越发觉得这是一个不得不说的故事。

中国球员赢得尊重

“一腔肝胆存人热,半世风尘为国争”,这14个字或许可以道尽当年的英雄情。

诗句来自中国足坛传奇名将李惠堂。他曾被外国人评价为“亚洲球王”,更被德国媒体评为和贝利、普斯卡什齐名的“世界五大球王”之一,一生共射进2000个球。1936年8月6日,德国柏林莫姆森球场内,11条中国汉子站到了赛场中央。国运危矣,时局动荡,他们就是代表四万万同胞驰骋奥运赛场的首支中国足球队。

72年后的今日,这段闪耀着理想荣光的奥运之旅已被淡忘。更鲜为人知的是,他们走到柏林赛场前经历了怎样艰辛的一程。

1936年夏天,中国应邀参加在柏林举行的第11届世界运动大会(即奥运会)。由于当时香港的足球运动员经常与外国球队比赛,并有多次打败外国球队的经历,因此14个香港小伙子加入了中国足球队,灵魂人物就是身为队长的李惠堂,队员中还有凭借出色的头球功夫而赢得“铜头”美誉的名将谭江柏等香港老牌劲旅南华足球队的球员。由于当时的国民政府不给经费,这支“国奥队”不得不展开亚洲巡回赛来筹募经费。62天中,他们在西贡、新加坡、雅加达、万隆、仰光、孟买等地打了27场比赛,共筹得20万港币。最终有8位香港球员随中国代表队赶赴柏林,代表中国首次站在了奥运赛场上。尽管在首场与英国队的对决中落败,11个中国男人仍令欧洲人刮目相看。

名将后人提供帮助

“搜集资料这个奇妙的旅程把我和这些历史人物的后代联系在一起。”许荣新说。

一找到大坑村的名字,许荣新就立即赶往了这个位于港岛铜锣湾的地点。他站在街头,不知道该怎么办,索性拿出当年球员的合影复印件大声问:“谁能帮帮我?”一个老人指着相片中的身影告诉他:“这个人(谭江柏)的儿子是香港明星谭咏麟,那个人(李惠堂)的孙子经常来我们这里。”

就这样,他辗转找到了两个后人。通过名将后人,他看到了李惠堂当年的住处,以及练球的地方。谭咏麟也提供了不少帮助。球员包家平现居新加坡的孙女也通过新加坡一家报纸的报道与许荣新联系上,并为他提供了一些珍贵照片。

令许荣新最感可惜的是,历史真正的亲历者都已去世。不过,透过一叠叠资料,更令许荣新感到惊奇的是,这些身披球衣的中国男人不仅仅是球员。“很多人还参与抗日,还有人走下球场后成为飞行员,听说有一位还曾在协助美国援华‘飞虎队’的抗日行动中牺牲。”

最令许荣新敬佩的球员当属李惠堂。在他眼里,这个球场上的精神领袖在场下还是一位思想家和活动家,撰写过不少关于足球和体育的书籍,并于上世纪60年代担任国际足联副主席一职。

许荣新眼下已经计划好,两个月后到德国柏林亲眼看看那座见证了中国足球队首场奥运比赛的莫姆森球场,作为自己两年探访之旅的终点。

(《参考消息》8.28 孙浩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