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发言人解释说,这样的做法旨在颠覆人们对剑桥大学的误解,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剑桥大学是一个学费并不那么高昂的“现代化学府”,从而吸纳更多来自普通家庭的天资聪颖的学生。
对剑桥大学的“误解”,几乎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无论是道听途说,还是检索百科全书的有关辞条,人们获得的信息无不将剑桥大学奉为地球上最著名的精英学府。从那个古朴的英伦小镇上走出过多位杰出的政治家、众多伟大的诗人和作家,以及灿如星斗般的科学大师。把剑桥大学的杰出校友编织在一起,简直可以写出一本现代西方文明史。无论用怎样苛刻的标准去衡量,剑桥大学都称得上人类大学教育的典范。如此一所盛产精英的大学,却通过肥皂剧这一“低俗”的媒介,向世人传达“平易近人的形象”,这样的做法绝不是随意而为,而是颇有深意。
剑桥大学首位女校长艾莉森・理查德曾在中国做过一次演讲,主题是“杰出大学的反思”。她多次提到大学的外部性,提到全球化带来的教育改变。而她一个最有意思的观点是:对于一所大学而言,“教育谁”在很大程度意味着“你是谁”。
如果以此观点去印证剑桥大学对精英称号的婉拒,就可以清晰看到,现代化的剑桥大学无论从观念还是实际做法上,都已经完成了从精英化到平民化、全球化的转变。吸收更多来自普通家庭的学生,目的在于实现大学的公共性。加强大学与企业、政府的合作,得以拓宽大学的外部性。招收大量来自海外的优秀青年入学,从而让剑桥大学具备世界性。这些做法不仅决定了剑桥是一所什么样的大学,也影响着剑桥学子对“我是谁”这一重要人生命题的思考。
摈弃精英化,意味着拥抱大众化和平民化,这其实也非常契合中国传统中“有教无类”的思想。
(《北京青年报》9.4 蔡方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