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小康”构想与1983年邓小平苏杭之行

2008-09-21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在20世纪末达到“小康”,这是邓小平1979年12月提出并为中共十二大采纳的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的一个重要构想。十二大以后,邓小平到江苏苏州、浙江杭州进行调研,实地考察“小康”目标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他又进一步提出包括“温饱――小康――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内的中国分“三步走”基
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从“四个现代化”到“小康之家”

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会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作了最早的表述。10年之后,1964年12月,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央第一次正式宣布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1975年1月召开的四届全国人大重申了这个目标。

1978年,邓小平频繁地出国访问考察,上半年访问了缅甸、尼泊尔、朝鲜,下半年访问了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1979年初又访问了美国。特别是在访日期间,邓小平到神奈川县日产汽车公司工厂参观,当了解到这里的劳动生产率比当时中国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高几十倍时,他感慨地说:“我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了。”

1979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马尔科姆・麦克唐纳为团长的英中文化协会执行委员会代表团时,说:“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

“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什么样的现代化呢?对此,邓小平很快给出了答案。

1979年12月,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率领庞大代表团访问中国。在和日本客人交谈时,邓小平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这是邓小平第一次用“小康”这个新名词来描述未来20年中国的发展前景,也是第一次用“小康”代替“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根据邓小平的构想,1982年中共十二大正式提出从1981年起到20世纪末在20年时间里实现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000亿元左右)、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

苏杭之行:考察“小康”目标的可行性

为了实地考察“小康”目标的可行性,1983年2月5日,邓小平乘专列离开北京,前往江苏苏州、浙江杭州等地考察,2月6日下午,抵达苏州。第二天,邓小平就约见陪同考察的江苏省负责人江渭清、顾秀莲以及苏州地委、市委的负责人等,听取汇报。

谈话一开始,邓小平就问:“到2000年,江苏能不能实现翻两番?”江苏的同志回答:就全省而言,用不了20年时间,就有把握实现翻两番。邓小平又问苏州的同志:“苏州有没有信心,有没有可能?”江苏的同志告诉邓小平:像苏州这样的地方,我们准备提前5年实现中央提出的奋斗目标!邓小平接着问:“人均800美元,达到这样的水平,社会上是一个什么面貌?发展前景是什么样子?”苏州的同志告诉他,若达到这样的水平,下面这些问题就都解决了:“第一,人民的吃穿用问题解决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第二,住房问题解决了,人均达到20平方米;第三,就业问题解决了,城镇基本上没有待业劳动者了;第四,人不再外流了,农村的人总想往大城市跑的情况已经改变;第五,中小学教育普及了;第六,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化了,犯罪行为大大减少。”

听了这些介绍,邓小平很振奋,继续追问:“苏州农村的发展采取的是什么方法?走的是什么路子?”江苏的同志告诉他,主要靠两条:一条是重视知识,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依靠技术进步。还有一条是发展了集体所有制,也就是发展了中小企业;在农村,就是大力发展社队工业。江苏的同志汇报说,苏州的社队工业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归根结底,凭借的是灵活的经营机制,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听了这番话,邓小平说:“看来,市场经济很重要!”

2月9日下午,邓小平离开苏州,前往浙江杭州考察,当晚下榻杭州刘庄。在刘庄,邓小平对浙江省委书记铁瑛、省长李丰平以及省委领导王芳、薛驹说:“这次,我在苏州看到的情况很好,农村盖新房子很多,市场物资丰富。现在苏州市人均工农业总产值已经到了或者接近800美元的水平。江苏从1977年到1982年的6年时间里,产值翻了一番,照此下去,到1988年前后可以达到翻两番的目标。”

邓小平问:“浙江能不能实现这个目标?”在听到浙江省委负责人表示“翻两番”不成问题时,邓小平非常高兴,并且提出,江苏、浙江恐怕要多翻一点,不止“翻两番”。他说,因为宁夏、甘肃这些地方比较落后,“翻两番”困难,如果江苏、浙江只“翻两番”,全国平均起来就翻不了两番。

1983年2月为期12天的苏杭之行给邓小平留下了深刻印象。苏杭农村的巨大变化,使邓小平对“翻两番”、实现“小康”目标充满了信心。

“小康”构想进一步深化

1983年3月,邓小平结束对苏杭等地的考察回京后不久,即约请胡耀邦、赵紫阳、万里、姚依林等谈话。他说:“这次,我经江苏到浙江,再从浙江到上海,一路上看到情况很好,人们喜气洋洋,新房子盖得很多,市场物资丰富,干部信心很足。”他还提出,到20世纪末实现“翻两番”,“要有全盘的更具体的规划,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都要有自己的具体规划,做到心中有数。”

苏杭之行验证了“小康”目标的可行性。也就是从这时起,邓小平开始将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小康”目标实现之后中国的长远发展规划问题上,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提出了包括“小康”目标在内的分“三步走”、到21世纪中期“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中国长远发展战略构想。

1984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时第一次对“小康”之后的发展目标作了设想。他说:与我们的大目标相比,这几年的发展仅仅是开始。“我们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第二个目标就是要在30年至50年内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是关于“两步走”的最初表述。

把20世纪最后20年的“一步”改做“两步”,再加上21世纪前50年的“一步”,从战略上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作出分“三步走”的规划和部署,是1987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副总书记、政府副首相阿方索・格拉时第一次提出来的。

邓小平说:我们的目标是,“第一步在80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达到500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000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

邓小平的这个战略构想为中共十三大采纳。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百年潮》2008年第8期 曹普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