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打破“权威发言、受众听席”常规

2008-10-02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延安大学近日邀请各地学者专家对新时期的“红色诗歌”进行研讨。研讨会打破“权威发言、受众听席”的常规,让一向坐冷板凳的大学生成为发言主角。

令人惊讶的是,学生的发言水准比专家毫不逊色。我的《大地夯歌・为中国工农红军将士铸碑》达1800多行,重述红军长征途中的重大事件。一位名叫刘全德的学生提

到,“诗中,戏笔和寓笔结合,生成魔幻笔法,以传达长征将士牺牲之酷烈。血这个意象,流布全篇……”学生们并非满口溢美之词,他们甚至为该诗提出警醒:“必须警惕,魔幻笔法不是拯救诗歌艺术的万能膏药。过度滥用,将产生审美同化的依赖性,反而丧失创新动力。”

一位评论家告诉我:一次开研讨会,某外地专家准备了厚实的发言稿,但排名靠后,轮到发言时只给了三分钟。而率先发言的“权威”,且不说没有时间限制,而且说出话来漏洞百出,显然没有研读原作。话语权被“权威”过多地垄断,而许多有才华有见识的草根却鲜见能发出声音。

在延安大学举办的研讨会上,学生们的发言让我这个被评论者心悦诚服;更重要的是,他们把成功之处讲得头头是道,不足之处说得明明白白――既无讨好之心,又无伤人之意,真诚研讨,泾渭分明,清廉之致!有位同学告诉我:“我把你的长诗看了快一百遍了。”这还怕看不到作品的得失之处吗?我想,如果研讨会都能做到把话语权交给这些反复读作品、认真做研究的草根,那么纯粹的文艺批评就不愁开展不起来。

(《中国青年报》9.23王久辛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