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前小岗村有115人、550多亩耕地。副队长严宏昌说:“我就不信这个邪!这么厚的黄土还养活不了几个人?小岗村在1966年至1978年间,吃国家返销粮23万斤。摁手印的18户,家家都有乞讨的历
正是这种“不信邪”的精神爆发出改革的惊人勇气。
当时,在全国各地,“敢吃螃蟹”搞包产到户试验的远非小岗村一地,但很少能像他们那样幸运地得到省一级决策层面的大力支持。当时的安徽省委书记万里与一位长期从事农村工作的老干部间,发生过这样一次“很典型”的争论:
老干部:包干到户,不同于田间管理责任制,没有统一经营,不符合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性质,不宜普遍推广。
万里:包干到户,是群众要求。群众不过是为了吃饱肚子,有什么不符合社会主义的,为什么不可行?
老干部:它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不是走共同富裕道路。
万里:社会主义和人民群众,你要什么?
老干部:我要社会主义!
万里:我要群众!
多年以后,杜润生在回忆这次争论时感慨地说:“争论双方所用语言,逻辑上虽有不严密的地方,真理是在万里一边。”
当时,虽然仍有许多人预言,“大包干”是“小农经济跳不了三尺高”,可仅仅一年间,安徽实行“包产到组”的生产队达到总数的51%,包产到户的超过10%。“大包干”激发出来的生产力更是惊人。小岗村当年粮食总产量即由徘徊多年的3万斤激增到14万斤;国家下达给小岗的油料征购任务是300斤,而小岗当年的油料产量却突破了3万斤。
而思想上的交锋远未停歇。巨大的压力之下,即使是十分支持包产到户的安徽,也不得不放慢它的脚步。1980年2月,已调中央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主管全国农村工作的万里,向邓小平汇报安徽的“包产到户”情况和由此引起的争论。4月2日,邓小平指出:农村政策一定要放宽,调动起每家每户的积极性。
然而,同年4月下旬,在安徽省南片几个地市委书记碰头会上,又出现了“倒春寒”,对包产到户的批判愈演愈烈。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明确指出:“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自此,激烈争论逐渐平息下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进速度也随之加快。
1982年1月1日,中央印发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第一次以中央的名义正式肯定了包产到户,从而结束了围绕“包产到户”漫长而激烈的争论,受到农民发自肺腑的欢迎。
(《?望》2008年第40期 包永辉 陈先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