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非遗”保护陷入误区

2008-10-19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9月下旬,贵州省斥资3亿多元改造苗族侗族自治州西江千户苗寨,完成了道路建设、民族古街改造、观景台等20多个重点项目。这一动作引起各界争议。

近年,我国许多地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作旅游资源来开发,不少非遗项目为了迎合市场而“变味”。

以民歌为例,许多文化工作者花大力气去寻找民间歌手,记录

他们原生态的歌曲和唱腔,结果凡是唱得好的民歌手都进了旅游区,几年以后不断异化,这些源自生活的艺术形式最后与实际生活距离越来越远。

湖北宜昌市长阳县80多岁的农妇孙家香,一辈子生活在山村里,从小喜欢从父母乡邻那里听故事,然后按照自己的实际生活体验消化吸收,用朴实生动的口语转述出来。老人家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得,却能讲述600多个故事。老人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后,2003年夏当地政府请她出山,住进县“光荣院”,每月补贴200元。出山后,离开乡土情境和邻里社会的孙家香,口中那些散发着泥土芳香的故事渐渐少了,她开始迎合山外人的口味,讲些比较时尚现代的故事。

“只有活水才能养活鱼”,透过“孙家香们”的转变,专家认为,当前国内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保护策略有待调整。对传承人的保护要特别注意维持“民间文化生态”,让传承者、风俗活动、传承对象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文化小系统内,使他们在一个适宜的环境里传承创新。

(《中国青年报》10.4 雷宇等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