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张元济对新中国的贡献

2008-10-19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张元济生于1867年,晚清进士,早年曾参与著名的戊戌变法,民国时期长期主持商务印书馆。新中国成立时,他已经82岁。开国大典前,张元济从上海来北平参加一届政协会议,住在六国饭店。毛泽东邀他游览天坛时,还问及戊戌变法的情形以及光绪皇帝召见时的礼仪。周恩来、朱德、陈云等中共领导人也都前来拜访。

像张元

济这样的人物,这样的年纪,在新社会的礼遇下,本可以安享得到尊敬又不用操心的晚景。但他既在其位,便不愿意这样。张元济到北京后,以年迈之躯,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积极地建言献策。他是《共同纲领》草案整理委员会成员,一次到中南海勤政殿参加周恩来召集的对《共同纲领》修正稿的讨论,张元济见到第17条末尾有“禁止肉刑”一句,立即起身发言。他先介绍了“肉刑”的历史沿革,指出肉刑是古代的一种酷刑,汉文帝时代就曾禁止,唐宋以后从未出现过。他认为在新中国的纲领中写进“肉刑”两字,“与我国面子甚不好看”,建议删去。此外,他还提议列入“发展海运”一条,以及我国“只要保全自己的领土,决没有侵略别人之意”。张元济的这些建议最终都被采纳,后者至今仍为中国所奉行并一再强调的外交政策。

开国大典后的10月11日,毛泽东委托陈毅请张元济到中南海住所谈话并晚餐,粟裕等作陪。毛泽东就建国方略征询张元济等人的意见,张提了一系列建议:“一、应令下情可以上达,报纸宜酌登确有地址、姓名之来稿,以广言路……二、建设必须进行,最要为交通,其次为农业,再次为工业。抗战八年,内战三年,民穷财尽,百端并举,民力实有不逮,不能不权衡缓急。”尽管张元济没做过教师,但教育是他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的事业,针对有人提出的读经问题,他认为“此难施诸大众,将来大学不妨别立专科,听人研究”。从中可见这位八旬老人思想之开明,眼光之深远。他的这些建议,放到今天,似乎也并不过时。

从北京回到上海后不久,12月25日,张元济在一次会议上致辞时,突患中风。此后,他在病榻上度过了一生最后的10年。1953年春天,在毛泽东的提名下,他以垂暮之年,就任上海文史研究馆第一任馆长。这期间,他一再将房产、家藏文物等无偿捐献给国家。

尽管年迈体衰病重,早已足不出户,张元济依然操心于国事,尽自己最后的一点力气。他的儿子张树年回忆说:

1955年初春,有一天上班前我先去父亲卧室向他请安,他说:“我忽发奇想,要写信给蒋介石,请其效法钱武肃,纳土归顺。”傍晚回家,父亲又提起此事,要选一个晴朗之日,室内光线好,而他精神又好,才写这封信,并嘱我为他准备笔墨纸张。隔数日,我向银行请假,在家伺候,完成了他的奇想。信写成后加封,另函上海市政府秘书长管易文,请其转呈中央。

这大概是这位爱国老人着眼于国家前途所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不久张元济病情加重,住进医院。周恩来利用在上海视察之机,到医院看望了他。1959年8月14日,张元济病逝于上海华东医院。

(《人民政协报》9.25 刘仰东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