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奖是中国曲艺的最高奖项,但是它却和我们在电视中所看到的晚会,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本来极具本土特色的苏州评弹,演员成了偏于一隅的配角,而让满台蹦蹦跳跳的伴舞夺去了位置,苏州评弹独有的声腔之美感,更是被视听的感官快感
并不是曲艺不受欢迎,也不是曲艺没有特色,此次荣获牡丹奖终身成就奖的天津老艺人王毓宝老人坐着轮椅登台,并无伴奏,出口即兴唱了一句天津时调,便赢得了满场彩,其热烈程度并不亚于时尚歌星。
这样身怀绝技的老艺人,这样传统朴素的曲艺形式,在我国是很多的。问题是,为什么在自己最可扬眉吐气的颁奖晚会上,却屈膝让位于司空见惯的歌舞,而且乞求于声光电的技术至上的大制作?究其原因,恐怕在于中国曲艺自身的底气不足。
中国曲艺此番搞电视晚会的热心,以及以往对于电视的热衷,都是出于眼下曲艺生存状态的艰难,期冀用电视来做自己的援手或推手。但面对电视这样的强势媒体,从一开始就把自己摆在了下风头上,以为只有上电视才是成功,才能够赢得广大观众,必然以损伤中国曲艺为代价。如此,不仅不能振兴中国曲艺,相反会让中国曲艺磨损掉自己的特色,愈发被其他文艺形式所俘虏而变种,所运用而肢解。
在强势的电视媒体面前,中国曲艺需要坚定自己,而不是为混个脸熟而盲目趋同,或为名利而削足适履。
中国曲协的老主席罗扬先生早就说过:中国曲艺“戏剧化、歌舞化倾向的问题,很值得注意”。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曲艺和其他姊妹艺术可以互相学习借鉴,但目的是“化他为我”,而不是“化我为他”。
(《文汇报》10.23 肖复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