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人:萧功秦(上海师大历史系教授)
演讲题目:我们缺乏多样的人生态度
为什么中国人一般说来比较缺乏特立独行的人生价值与人生态度?我想从文化的三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
首先,是秦汉以来的大一统对社会人格的同质化要求,形成一种长期的同质化的
其次,科举制度进一步强化了中国人在价值追求与人生态度上的同质性。在科举时代,知识变成了获取利禄功名的工具。在先秦时代,我们有过屈原的浩渺无涯的想象力,有过《史记》中的豫让那种充满悲剧性格的侠义英雄,有过竹林七贤的真潇洒。两汉时代及其以后,有李广这样的伟大将军,还有过李白的真浪漫。但是这些文化因子在宋元以后逐渐消失了,消失在金榜题名与洞房花烛的世俗追求中了。
第三,中国文化中缺乏宗教因素也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宗教对来世、对超越性的彼岸世界的追求与信仰,往往能培育人们超越功利的价值观。中国人与其他民族相比,宗教心理是相对淡漠的,本土的道教与其他宗教相比也相当功利化,人们即使信佛,也往往是怀着某种功利的目的。
特立独行的人生态度与追求,对于整个民族与文明的进步,都有着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特立独行者,就相当于一个物种中最具有突变能力的基因。一个民族的宏观文化演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内部是否具有足够的基因细胞变异。
(《北京青年报》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