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相对保守的银行体制。德国金融体系最大的特点是以综合性银行为主体,其他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形成商业银行、储蓄银行和
和西方多数国家相比,德国银行体系较为分散,而且非营利性银行占很大比例。在这次金融海啸中一些德国私人银行简单复制像华尔街、伦敦这样的投资银行模式,追求高风险高收益,赔掉几十亿欧元,而像合作银行和储蓄银行这样的公立银行却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冲击。在过去几年里,储蓄银行和合作银行模式遭到各方批评,认为它们已经严重落伍,不再符合市场需求。而现在恰恰是这些所谓落伍的银行起到了稳定市场的作用。
第二,德国存款保险体系。德国独特的存款保险运行机制是维持德国银行体系稳健的根本保证。早在20世纪30年代,德国信用合作业就建立了救助及担保基金,以扶持陷于困境的成员信用合作社,目的在于应付因经济危机而导致的银行破产倒闭事件。到20世纪90年代德国银行存款保障机制日臻完善,三大银行集团各自建立了存款保险方案。
除此之外,1998年德国成立了“银行赔偿公司”,规定所有德国银行必须在该公司投保,该基金的成员银行必须将自有资金的30%作为保险基金。即使银行发生倒闭,其储户也将得到银行自有资金的30%。而在其他一些国家,保险额明显低于德国。
第三,德国人的传统思维定式。几百年来,德国人养成一种消费观念,他们不愿意像美国人那样去借钱消费,借钱挥霍就更不应该。
很多德国金融界人士坚守的原则是,金融机构一定要安分守己。像保险机构应该关注于保护人们的生命健康与财产,银行的立足点在于吸收存款为社会提供必要的贷款资金,以支持经济的发展,而不是将发展的重点放在投资上面去获得利润。
(《光明日报》11.2 柴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