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道德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基础

2009-02-15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18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两部著作,一是《国富论》,一是《道德情操论》。这两部书都是当年他在格拉斯哥大学讲授道德哲学课程的讲义。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部书的写作顺序:先写《道德情操论》,然后完成《国富论》。这说明,《国富论》这部经济学的巨著,具有伦理学的知识背景和
价值基础。

不幸的是,在今天,经济学与道德哲学已经彻底断绝了文化上的血缘联系。在亚当・斯密死后,人们把《国富论》奉为“经济学的圣经”,把他关于利己的人受“看不见的手”引导增进社会利益的思想,作为市场经济千古不变的基本原则,却把《道德情操论》忘得一干二净。于是,市场经济缺少了道德,引发了许多罪恶。

阅读《道德情操论》,我们不难发现:那种认为“市场经济与道德无关”的观念,本身就是对市场经济的片面理解。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其实在斯密那里早就得到了很好的回答,他认为人有“自利”与“同情”两种基本情感,《国富论》论人的自利形成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而《道德情操论》则将同情贯穿始终。但在斯密的思想中,“同情”却占据更为重要的位置,它存在着双重含义:一是主观个体美德,即“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成为市场经济中个人所应具有的基本人文气质与道德精神;一是客观社会伦理关系及其主观情感体验,即彼此均是具有平等自由权利及其主观情感体验的存在者,这也是构建市场经济正义性的方法原则:契约自由、平等互惠、自利利人。

可以说,道德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基础,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指引。只是市场经济所需要的道德不是要求个人具有多高尚的道德品质,而只需要个人自利的同时也保持对他人权利和公共规则的尊重。这种道德也不是只要求个人的德性,而是更注重制度的伦理性,即制度对市场经济中个人平等自由权利的保障。

(《燕赵都市报》2.8 潘启雯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