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张亚勤:“少年班”走出的“微软主席”

2009-04-05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他头顶很多光环:中科大神童,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院士,微软中国领军人……有人说张亚勤身上集合了许多当代人最为推崇的元素:智慧、财富、权力、机遇……

12岁考入中科大

1966年,张亚勤生于山西太原的一个普通教师家庭,5岁丧父。张亚勤3岁识字,5岁上学,11岁时就跳级上到了初三。

1977年,中断了11年的高考制度恢复了。张亚勤争分夺秒,拚命补课。勤奋和天资让12岁的他考入了中科大少年班。他还是那届学生中唯一一个数学得满分的人。

但是上大学后张亚勤发现,自己的成绩属于比较差的。在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他渐渐适应了新环境,到了毕业的时候,张亚勤的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

选专业时,张亚勤选择了电子工程专业。张亚勤记得,当时他看过一部电影《未来世界》,讲的是未来机器人怎么去控制世界,很有意思。

张亚勤从小就好奇心比较强。比如当时霍金来学校讲黑洞,他尽管听不懂,还是坚持下来了。

当时,来中科大采访少年班的记者很多,张亚勤听了母亲的告诫,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去见记者,不要单独跟记者谈话。因此那时记者来了,他就躲到一边去了。在中科大少年班时,他对外曝光得很少,知名度也比较低。

他觉得这是件好事情,那样的话考分低点也没有人注意。但玩笑话归玩笑话,张亚勤心里很感谢母亲的忠告,让他能够安心去学习,专注在学业上。

走出国门,成为“世界财富”

本科毕业后,张亚勤考上本校电子工程硕士研究生。1986年9月,他来到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留学,成为皮克・霍兹的门生。

他刚去两个星期,教授就拿来一堆文献,让他做一个评价,一个月内完成。张亚勤一看这些文章,头就大了,很多知识都是国内没有学过的,而且都是通讯方面最新的技术研究。他接到这个任务后,第一件事就是直奔图书馆,借了60多本书,反复地阅读。在国内学的词汇有些搞不清楚,还有很多的词汇都不认识,而且他还不是很清楚论文的国际标准。但他耐着性子看了又看,做了很多笔记,慢慢弄清楚了思路。

当他把自己总结的论文内容、公式的推导过程、对论文的评价交给皮克・霍兹教授时,教授很惊讶。张亚勤回忆道:“教授说他本来是希望我随便看看,没有想到我每篇文章都做了很仔细的评价。所以他说我现在已经可以做博士了。我那时才去了几个月,老师的这句话对我却是很好的鼓励,我的信心增强了不少。”

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之下,第一学期考试的时候,他取得了优异成绩。一年半以后,他参加了博士资格考试,考了满分。

张亚勤说:“这和国内不一样,在国内读硕士的时候,我的论文是老师手把手教出来的,在美国的话,可能阶段也不同,因为是读博士,老师完全看你要做什么,他对你的要求完全不一样了。而且,做研究、做科研的方式也完全不同。自己选课题的时候都是最用心的时候,也是最培养你独立研发能力的时候。”

1997年,他获得了巨大认同――荣膺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院士,成为该协会100年来获此荣誉最年轻的科学家――31岁。作为全球知名的杰出科学家,皮克・霍兹教授多次在公众场合毫不掩饰地夸耀张亚勤:“他是世界的一份财富。”

结缘微软,回国创业

1998年10月的一天,一个越洋电话来找他。电话那端是在业内名气颇响的李开复博士。李开复介绍了微软要在中国建立一个基础研究院的意愿,并表示希望张亚勤回来一起创业。

张亚勤在美国的这么多年,心中自始至终有着十分浓郁的祖国情结。1998年11月,张亚勤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

从此,张亚勤正式加盟微软。不久,微软中国研究院成立,李开复任院长,张亚勤担任副院长兼首席科学家。他和李开复一起把研究院从无到有,建成了世界级一流的研究机构。

当时很多人都不了解张亚勤做出的选择,这在美国也引起了一定的轰动。张亚勤如此解释说,在人生重要关头的抉择,他往往是根据自己的感觉,有时是根据自己的感情。做出加盟微软的决定,他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待遇如何,中国的空气如何,自己将有什么得失。这一决定就像是对一位朋友的承诺,要闯出一番事业。

回忆少年班,不以成败论英雄

张亚勤在中科大另一大收获是,小小年纪的他,居然“拐”到了一个漂亮女孩当女朋友,女朋友后来成了他的太太。

在中科大少年班毕业生中,今天的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第一位列出张亚勤。张亚勤则认为,我们很难说一个人成功或失败,每个人走的路不同,选择的方向不同,套用中国的一句古话就是,不以成败论英雄。

或许是和自己的经历相关,张亚勤有着自己的一套教育观。从小就以聪明著称的张亚勤并不太关心女儿的聪明程度,他看重培养她的爱心。“要有开阔的胸怀,要和大家分享。”他说,这方面女儿做得不错,很多小朋友来家里玩,她会把零花钱、玩具统统分给小伙伴。

女儿曾经问他,什么是成功。张亚勤回答:“成功是一种感觉,是自己的感觉和别人对你的评价的一种平衡。但是,首先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自己要幸福,要感觉很快乐。”

(《中国故事》中信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 章晓宇 顾亚奇常仕本撰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