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魏延军说,这个案例虽然有点极端,但在青少年中拒绝出门、抵触工作的“宅”心态并不鲜见,“宅男”、“宅女”也越来越多。不少“宅
“宅”现象大多发生在80后一代,他们大多生活在父母庇护下,缺乏目标动力和责任感,对他人和社会也缺乏兴趣。专家指出,帮助青少年解决“宅”的问题,关键在家庭。家长应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建立与子女的“借贷”计划,有选择地帮助孩子恢复社会交往,尤其是与同辈之间的交往等,逐渐改变孩子“宅”在家中的不良习惯。此外,青少年也应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在“生理成人”之后逐渐走向“心理成人”。
对于利用假期偶尔“宅”一下,不影响个人成长和发展的上班族或上学族来说,家长和社会应冷静对待,不必过于担忧。对于那些长期“宅”在家中足不出户的,则应求助于心理治疗。
(《解放日报》4.3 赵翰露 陆一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