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绘画讲究留白,作文要求含蓄,读文不但要读字与行,即“有”的部分,还要读字里行间,即“无”的部分。
一项政策,不但要看它规定了什么,管住了什么,更要看它留下了多大的发挥个人与集团的积极性的空间,有哪些东西它是不限制、不禁止的。市场经济之一般优于计划经济,是因为它留下了更多的“无”,靠价值规律,靠“无形的手”去掌握而不是靠行政意志与计划。
一个会说话会做事的人,人们不仅观察他或她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还要研究他或她没有说什么没有做什么。
20世纪50年代,宋庆龄副主席访问印度,尼赫鲁总理致辞说:“夫人,许多年来我们注意着您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没有说什么,没有做什么……”这话讲得实在是妙极了。
有时候我觉得“无”是最高境界的“有”,是最最美妙的“有”,是得其神韵的“有”。一个人没有最高的头衔,例如孔子,却实际上起着万世师表的作用,不是更伟大吗?
设想一下,如果孔子当了鲁国的宰相,如果孔子有过商鞅、吴起、李斯、管仲、苏秦、张仪式的职位与辛劳,他还能有今天的地位吗?
为什么我们评价一个人,宁愿等到他身后,等到盖棺之后再来论定?这也是因为无,要求无:他已经不在人间,评价中更少利益考量,更少顾虑畏惧,也更少意气偏见。
没有现实的非正常因素干扰你,你的评价更接近真实可信了,更站得住脚了。
老子对于“无”的阐述教给了我们考虑问题的减法,即无了至少是少了私心杂念,才有澄明清晰。无了意气用事,才有客观公正。无了鸡毛蒜皮,才有正经成就。无了??唆唆,才有见识境界。无了少了蝇营狗苟,才有真正的人物。无了怨天尤人,才有勇猛精进。无了卑躬屈膝,才有堂堂正正。
无,常常是有的前提。有,也常常是无的后续结果或者无的变形。有备无患。有恃无恐。无心插柳柳成荫,有心栽花花不开。战无不胜。天下无敌。无懈可击。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永垂不朽。万无一失。
(《广州日报》4.9 王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