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非正常息访”的背后

2009-07-02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随着改革深入推进、社会加速转型,各方面矛盾冲突呈高发态势,相伴而来的信访问题令基层干部十分头疼,一些地方五花八门的“非正常息访”不断涌现。

“花钱买稳定”

基层一些地方用于“截访”的成本不菲:实施“盯人”战术要花钱,给上访户开宾馆包吃住要花钱,请上访户旅游要花

钱,派干部到北京等地去接人要花钱,坐飞机回来要花钱……基层一名干部透露,当地为了“稳控”一名老上访户,每年单花在他一人身上的费用就达数万元。

还有一些地方把上访者送进“学习班”甚至精神病院,激化了信访者与当地党委、政府的矛盾,势必引发新的或者更多的上访行为。

甚至有些基层干部认为,既然可以“花钱买稳定”,信访工作中的“疑难杂症”没必要认真解决。解决这类带有长期性的复杂问题,好比碰到了慢性病,不时花钱买点消炎药止痛一下即可。

“信访油子”

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侯小丰认为,“花钱买稳定”这一现象,由于不是从根本上解决信访问题,一些上访人利用干部这种心理而求得“利益回报”,久而久之,形成了极少数“信访油子”。

沈阳市和平区南湖街道办事处主任安光军证实,“信访油子”确实存在,自己几年前在工作中,就接触到这样一名信访人,反映的问题发生在20年前,毫无道理,但是一遇到重大活动举行时或敏感日子,就直接进京上访。“这种人很聪明,每次被接访回来,从不提具体的金钱或物质,政府无奈就主动‘开价’安抚他,而且没完没了。”

辽宁省辽中县一些基层信访工作者认为,其实难于接待的并不是有切实困难,或者遭遇不公正待遇的群众,而是那些尝到上访甜头的“会哭的孩子”。

“信访油子”的出现,警示我们,种种“非正常息访”行为已经发出错误信号,刺激一些人对信访工作的“制度崇拜”和路径依赖,对信访部门解决问题、满足诉求的期望值日益增高。

  “一票否决”的压力

一名县信访局局长说,其实基层干部也不想这样做。但目前的信访体制,又让他们不得不这样做。有专家指出,一些地方只要辖区内发生“进京上访”、“非正常上访”事件,当地政府主要负责人就被一票否决。高压使得基层政府想方设法“哄住”、“截住”、“吓住”、“管住”上访人,不让其越级上访。

豫北某县一名干部说:比如一些涉法涉诉案件,一审二审上诉申诉,所有法律渠道都走完了,但是,可能因为一方当事人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结果又形成了上访案件,像这种情况,政府一不能改变法院的判决,二不能代替法院作裁决,三又不想让他们去上访,除了花钱,又有什么办法?

基层干部反映,现行的信访体制存在一定问题,信访部门相当于传达室,没有解决问题的权力和能力。他们表示,设立信访部门就是让群众反映问题的,不能因为群众去上访,就说基层干部工作没做好。而应该找出引起上访的原因,谁有问题处理谁,谁有责任处理谁。如果这两个方面改进了,“非正常息访”的怪象也许就会逐渐消失。

(《半月谈》2009年第12期范春生等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