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理学院和职业教育
记者:中美两国高等教育有很大的不同,您感受到的最大不同在哪里?
刘禾:我觉得最值得一提的
比如,走进任何一所美国研究型大学,一进大门,首先看到的重要建筑,往往就是文理学院。比如伯克利加州大学,大门一进去,正对的楼,是文理学院下属的英语系,斜对面的楼是历史系、比较文学系,还有文理学院其他的系。很少看到美国的哪一所研究型大学,一进主校园的正门就是法学院的大楼,新闻学院、商学院、教育学院、职业学院等也从来不会占据校园空间的中心位置。
记者:这和我们当前不少高校,法学、工商管理、金融等热门院系的建筑十分突出形成了对比。美国大学的空间格局是如何形成的呢?
刘禾:没有任何条文规定,这是在历史的传承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文理学院的英文是liberal arts college。这里的arts,指的是欧洲中世纪教育传统中“七艺”的概念――文法、论辩术、逻辑学、算学、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美国的大学承续了欧洲大学的传统,重视广义的现代版的“七艺”,也就是文理双修,同时也包括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科学。
我个人倾向于把liberal arts college译成“开明文理学院”,liberal含有“开明”和“开智”的意思。开明文理学院强调的是通过教育把“人格”树立起来,塑造一个完整的、大写的“人”。这个教育理念,其目标不在于让学生掌握一些具体的谋生技能,也不提供职业方面的训练,而是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他(她)成为一个具有广泛的文化背景,高度的教养、道德、文化水平和判断能力的人。
记者:文理学院是通过何种途径达到这一培养目标的?
刘禾:开明文理学院的本科教育内容有三大块: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通常不设“职业”性的专业。学生要在三大主要领域里各选一定的学分,才能完成大学本科的学习。大学四年,首先是对知识的没有界限的学习,经过一个阶段后缩小兴趣范围,对专业方面开始有一定的了解。也就是说,开明文理教育不等于是在职业教育之外再添一点文史知识,更不意味着能搞点音乐、聊点艺术,就是完整的人了。
关于办学规模
记者:美国大学的空间布局折射出它的教育理念,而理念是制度设计的基础。
刘禾:对。开明文理学院的另一重要性,便是它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大学的建制。美国的大学基本上有以下几类:综合大学(四年制,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开明文理学院(四年制,只授学士学位),和公立社区学院(两年制,授结业证书或转学的副学士学位)。其中,综合大学还有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之分。
文理学院的教育,已经给学生打下了厚实的基础,能够满足大多数岗位的需求,是名副其实的“通才”教育。不少学校的本科毕业生,因为优异的综合素质、巨大的潜力,在毕业时十分抢手。
现在,在本科生阶段想到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日益增多,许多中国家长都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名牌大学。但前面提到的第二类学校,即开明文理学院,由于规模小,因此经常被中国家长所忽略。
记者:在中国的许多家长看来,“学院”比起“大学”,总是等而下之。教育界似乎也有这种心态,因此近年来,许多“学院”都努力提升硬件,升格成为大学。
刘禾:在这点上,美国的教育理念有着很大不同。在美国人心目中,开明文理学院尽管规模小,但往往代表着最经典的、最高质量的本科教育。如安姆斯特学院、威廉姆斯学院、韦尔斯利学院都是一流的,声誉和学费不亚于哈佛、耶鲁、哥伦比亚等名校的本科生文理学院,因而成为很多美国精英阶层的首选。
记者:西方有一句谚语说小的往往是好的。
刘禾:对。通常这样的学院只有两千多名学生,正因为小,教师才能够集中精力教学,不必花费大量的精力从事科学实验和论文发表。同时,由于规模小,师生间互动密切,这对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都非常有帮助。
记者:可以这么说,“小”并不意味着弱,相反,一窝蜂地求“大”,反而会造成虚假繁荣的局面。
刘禾:我所在的哥伦比亚大学就曾经讨论过要不要扩招的问题。哥伦比亚大学的开明文理学院有4000多个在校本科生,如果想要扩招50~100个学生,就必须进行慎重的考虑,因为一旦把入学门槛降低,声望也会随之降低。所以,我们和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几所大学的开明文理学院都不敢轻易扩招。
(《解放日报》7.31 曹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