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建国大业》票价争议的背后

2009-10-11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以往的一些“主旋律”电影之所以选择免费放映,有时候是因为担心充斥着说教味道的电影内容难以吸引观众,收费放映更会乏人问津。然而《建国大业》用事实证明,“主旋律”电影也能好看。有人估计它的票房最终将突破4.5亿元。这部电影的实际投资未超过4000万元。

成就《建国大业》高票房的除了高人气,还有一个

重要原因是高票价。该片的高票价引来不少争议:有舆论质疑该片扛着“爱国”的旗帜大规模地“吸金”;也有舆论认为,既然是“爱国”影片,应该免费放映,免费放映更易让人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青年报》的评论指出,《建国大业》在“爱国”的感召下,参演本片的众多明星“零片酬”加盟,大大减少了影片的总投资。以如今的票房收入看来,成本早就收回了。如此一来,低成本与高票价,再加上“爱国”的标志,这种反差让人感到了一丝不协调。

《长江商报》的评论则认为:并非只有《建国大业》以“爱国主义”作为包装,其实用这种“红色主调”做包装的影视作品可谓成千上万,其中绝不乏票房惨淡、无人问津的。至于明星们的“零片酬”,除了“爱国”之外,明星们何尝没有为该片的出品方“捧场”之意?换作其他的小制作公司来尝试,恐怕就是打出一千面“爱国”的“义旗”,明星们也未必买账。

如果抛开各种争议来看,《建国大业》的热映正在创造着一个富有启示意义的范本:让优秀的主旋律电影以商业片形态走向市场,赢得“红色消费”的市场合理性的操作模式,是主旋律影片的出路之一。

(《新华每日电讯》9.27 王小舒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