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来自媒体和网民的愤怒声讨中,横扫国庆档的
说起虚报票房,每个文娱记者手里都会有几个“经典”的例子:2006年《三岔口》尚未上映,发行方在给媒体的资料中已然写着“该片上映三天在北京已取得500万元票房的好成绩”。结果,这部影片最终在北京的票房仅有120万元。同年,《头文字D》刚上映4天,发行方就公布了全国票房3500万元的数字,可是据官方数字,该片上映4天,总票房只有2100万元左右。
票房不仅是衡量电影在商业上成功与否的标准,也是反映整个电影市场是否繁荣的重要标志,但由注水票房引发的市场繁荣注定只能是一场虚火。当掺假的“票房神话”一次次被戳穿后,损害的不仅仅是票房公信力,还有观众对于电影市场的信心。
(《中国青年报》11.24 吴晓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