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伦理主要包括“有教无类”、“爱无差等”、“一视同仁”、“因材施教”、“独立思考”、“育德为先”、
在今天,对孔子的“有教无类”可以宽泛理解,即无论是笨拙或聪明的、富人或穷人家的、居住农村或城市的孩子,都应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享受平等的学习、深造条件。
北大校长推荐制招生方案明确规定,该校根据中学的办学条件、生源质量等对递交申请的中学进行评审,决定他们的校长是否具有推荐资格。众所周知,我国目前的教育资源向城市或城市的重点中学倾斜,农村(县城)绝大多数中学的办学条件没有城市重点中学优越,他们的生源质量在很大比例上也不如城市中学,绝大多数农村中学的校长几乎没有获取推荐的资格,这种招生方案极有可能把农村中学排斥在外。如北大方案在13个省区试行的结果,只有两所县级中学,其余37所中学都是城市中学,农村中学的选中率微乎其微。
事实上,有杰出才能的人不是按家庭、地域分布的,即使穷乡僻壤、办学条件极差的农村中学,也可能有极少数绝顶聪明的孩子,但他们不会被北大发现,当然也决不会得到面试的机会,这就暴露了校长实名推荐制对农村人才的忽视。
今天,农村教育严重投入不足,使许多有发展潜力的青年受不到良好的教育,失去进一步深造的机会,这是对教育伦理的严重践踏。
(《北京日报》12.7 刘建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