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张某”,同为移动手机用户,虽然确实没发过什么“段子”,看到这条新闻仍旧有些心中惴惴。就像前些年夫妻在家里看黄色光盘被拘一样,如果小两口之间发点甜言蜜语,又很不幸被“检测”到了,这该怎么算呢?夫妻还好办,到时候拿上结婚证去中移动或者公安局走个程序也许就不用写保证书了。可万一是情侣呢?是不是还要请个公证员,出一份证明才能洗清“传黄”的罪名?
更让人纠结的是,人们并没有接到来自中移动或者官方的正式通知,明确告诉所有用户,哪些算是黄段子而哪些不是;检测的时候是根据敏感词筛选还是所有的信息都要人工阅读――毕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些东西不说出来比说出来更有杀伤力。还有,中移动作为一个企业,是谁赋予了其资格对发送黄段子的公民作出惩罚?如果这惩罚来自执法机构,正式的手续又在哪里?公民“张某”所写的那张保证书具备多大的法律效力,如果他再犯,是这套戏码重演还是从重从严?
有关部门这样做是为了打击色情,构建和谐,这些民众都理解,但扫黄不能矫枉过正变成“禁欲”,更不能以牺牲公民的隐私权为代价。
(《北京晚报》1.14 张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