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胡锦涛主席任命张业遂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鲜为人知的是,这位手执世界两大国关系纽带的大使是从湖北天门走出的农家子弟。
仅仅想像一下要填饱8个孩子的肚子,便可知张家当年的艰辛。事实上,饥饿曾如梦魇一样,在张家8个孩子的童年留下过阴影。母亲刘福星回忆说,3年困难时期,当时七八岁的张业遂,同样经历过树皮粉、野菜粥果腹的岁月。“萝卜、青菜,还有野菜,加一点米煮成稀饭,没油水,不饱肚子。有一回,张业遂吃完稀饭后很惊奇地问,妈,我怎么吃了6碗?我跟他说,吃稀饭不算碗数。”就是在这样的岁月里,张业遂慢慢长大。
成绩优秀 性格稳健
小学离家两里路,张业遂每天放学,便赶回家帮忙干活。当年,刘福星的大儿子张业标上了小学,并且是当年全村4个考入镇上岳口中学的孩子之一。然而,农村子弟中的老大,天生要分担父辈的责任,张业标没能上成初中。“我跟老师说,二儿子业遂读书也很聪明,我把他送来。”果然,1964年,11岁的张业遂以全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岳口中学。
今年69岁的语文教师李仁康回忆,张业遂的语文和外语成绩特别优秀,已初步显露出在语言上的天分,这可能是张业遂日后被推荐上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优势。“他对老师特别尊敬,很守纪律,但性格稳健、处事冷静,不是那种锋芒毕露的学生。”李仁康说。这种学业与性格上的特点,恰好完美地契合了张业遂日后的外交职业生涯。
1970年,17岁的张业遂被村里推荐上北京外国语大学。上学时,他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还是堂弟张业阔的父亲把身上的衣服脱给了他。“那个时候家里真的很穷,是他叔叔给了他一件衣服,嫂子把陪嫁的被絮、枕头给他带去上学。”刘福星回忆起当年的艰难,眼泪禁不住在眼眶里打转。
行事低调 悄然返乡
凭着求学这一途径,出身贫寒、毫无家世背景的青年学子张业遂,一步步走向理想的高峰。
按照惯例,即便是外交部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张业遂在家乡也是一个名人,是天门的骄傲。然而,无论官至何职,他从学生时代养成的低调性格一直未变。去年9月,时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特命全权大使的张业遂回乡探亲后返京。堂弟张业阔去武汉天河机场送行,在机场安检时,工作人员得知张业遂的身份,便请他去贵宾通道,欲安排专人服务,但被他拒绝。他坚持与其他乘客一同接受安检和登机。
(《钱江晚报》3.22 尹维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