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欢迎被“咬”,推广却难

2010-04-06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当下文坛缺少锐利的文学批评,对此人们多有诟病。2010年开门碰到的第一件文坛新鲜事是《咬文嚼字》杂志宣布在新年度“开咬”12位“一线代表作家”。已经被“咬”和即将被“咬”的作家纷纷表态,欢迎被“咬”。

由此,我想:如此一种敢“咬”和欢迎被“咬”的良性互动关系,能否移植到批评家与作家的关系上来

,由此而形成良好的批评空气?

细思再三,得出的结论是:有点难。因为《咬文嚼字》指出的问题大都是语法、修辞、历史常识上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一部作品来说毕竟是微不足道的“瑕疵”。除非作品中的“瑕疵”触目皆是,是不会动摇整部作品的价值的。一个长期从事创作的作家,作品中有点“笔误”,遣词造句犯点小错误,即使伟大如鲁迅也未必能免。因此,《咬文嚼字》指出的一点小毛病,不会影响到“一线代表作家”的地位。而文学批评则有些不同,批评家虽然也会注意到作品中的语法之类的问题,但他们更多地着眼于从思想深度、审美情趣、文本的创新等重要的方面对作品进行解析。如果一部作品在这些方面遭到批评家的抨击,甚至被认为是一部平庸之作或失败之作,被批评者会像对待《咬文嚼字》这么大度吗?

再有,《咬文嚼字》“咬”出的问题,大多是无法否认的“硬伤”,承认差错是明智的,死不认错反成笑柄。

我说了“难”的理由,并非对开展文学批评彻底悲观。而是希望变“难”为“易”。让《咬文嚼字》发端的“咬”与被“咬”者的良性互动关系成为文学批评家与作家关系的常态。

  (《解放日报》3.29 陈歆耕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