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北京市卫生局宣布,拆除北京市小汤山医院非典病房。时隔7年,这座家喻户晓的“抗非典圣地”,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2003年4月,在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镇东北部,小汤山“非典”定点病房区在7天7夜内紧急建成。从2003年4月30日到6月20日,小汤山医院共使用了51天,收治了全国七分之一的非典患者。随着
对于小汤山的闲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组成员曾光表示,这并不是浪费。“就像持续没有战争,多年不用的武器要被淘汰、销毁,但你却不能叫它浪费,而是有备无患。在甲流疫情流行的情况下,不能让北京市失去这个选择的机会。”
如今,当年的非典病房已经超过使用年限,并失去了使用价值。对此,许多人在问,我国的公共卫生预防体系是否还需要一个“小汤山”?
卫生部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协和医学院黄建始教授认为,我国卫生防疫体系已基本从“以卫生监督和传染病管理为核心”转型成“疾病预防和控制为核心”,故而临时性的“小汤山”虽然必要,但要把其变成长期机制、建一个长期专门应对传染病的公共卫生中心,则是不必要的。“从非典到2004年的禽流感、手足口病,到近来的甲流,每种传染病的药物和治疗设备都不同。”黄建始说,“100个病死的人里面,有82个是死于慢性病的,只有五六个人死于传染病。”
黄建始指出:“目前我们有相当一部分决策者并没有意识到循证公共卫生决策的重要性。比如,未经科学论证,就匆忙上马建设其实并不需要的‘传染病医院’、‘公共卫生中心’,带来极大的资源浪费。”他指出,“上海建的传染病公共卫生中心,一年里病人并不多,每年都要花好几亿元;内蒙古也建过这种中心,同样落入困境,光撤掉它就花了差不多一亿元。”
“在现实生活中,公共卫生许多工作往往缺乏效率。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公共卫生决策往往是根据短期需求来进行,不是依据长期研究的成果。要解决不科学决策的问题,必须重视公共卫生循证决策。”黄建始说。
(《中国青年报》4.10 庄庆鸿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