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世博会是发达国家国力角逐的舞台
主持人(王君琦北京日报理论版编辑):即将拉开帷幕的上海世博会吸引了世人的广泛关注,能否先简要介绍一下世博会的起源情况?
乔兆红(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研究员):1851年,处于工业革命
主持人:如何看待英国举办世博会的初始意义?
乔兆红:英国举办世博会,其目的就是为了向世界展示其强大国力。所以,博览会一开始具有技艺竞争的意义。当时的英国在世界工业中一马当先,这触发了英国在世界舞台上演绎主角的欲望。
博览会日益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促进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但随后,博览会的价值观发生了严重变异。对于帝国主义而言,博览会成了殖民体制获得合法化的最好障眼法。欧美各国在19世纪下半叶纷纷建立万国博览会体系,并在其中争夺“文明先进国”的霸主地位。同时,早期的博览会也是帝国主义展示其殖民成果的舞台。
清政府对待世博会的态度变迁
主持人:据史料载,世博会举办伊始举办方就力邀清政府参加,当时清政府对世博会是什么样的态度?
吴海勇(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副调研员):中国与世博会的结缘,可以追溯到1851年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即首届世博会。不过,中国人参与那届世博会只是民间行为。当时距离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不过9年,英方的邀约传到广州就被顶了回去。晚清人士称世博会为“炫奇会”或“赛奇会”,透显了近代中国对世博会的理解停留于“赛奇斗巧”的层面,隐含贬斥之意。
乔兆红:19世纪末,中国政府对于参加博览会多敷衍拖延,很是被动,多在外国驻华使馆屡次知照后,总理衙门基于外交因素,才认真考虑参加。
张伟(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进入20世纪后,这种情况逐步得到了改变,尤其是一大批留洋学生,他们逐渐成为承办博览事务的中坚力量。
乔兆红:此后,随着参展次数的增加,清政府认识到博览会对经济、贸易和外交的促进作用,自行举办博览会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中国政府对于参加博览会,已逐渐由疑惧到接受,由被动转为主动。20世纪以后,中国受邀参加博览会的次数高达39次,几占总数80次的一半。
世博会成为西学东渐和中学西渐的最直观场所
主持人:中国对待世博会的心态的变化,是否也可以说是西学东渐大潮中的一朵浪花?
乔兆红:不错。中国参与世博会的观念与心态的变化,确实是当时西学东渐大潮中的一朵浪花。1876年费城国际博览会上,东海关文牍司(秘书)李圭作为中国工商界代表赴会考察,是晚清官员首次出现在国际博览会上。李圭为博览会的盛况所震撼,回国后将博览会场的规制情形,善法良器,分别采择,记录成篇,名为《美会纪略》。李圭环游地球一周,不仅增长了见识,而且由此改变了陈旧观念,开始推崇先进事物,积极倡导西学。同时,李圭的出现也为博览会增添了一道风景线,成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的文明使者,晚清官员与国际博览会的碰撞产生了文明交流的有利契机。
世博会改变了传统“天下观”,推动了国人的观念进步
主持人:博览会是综合反映社会经济和文明程度的一面镜子,通过参加世博会,当时的国人是不是也看到了自己与世界的差距?
吴海勇:1915年,在参加巴拿马世博会的前夕,《中国实业杂志》发文检讨中国参博大抵失败的缘由,权衡利弊得失,呼吁要善加学习,表扬中国之优美,引诱西方之趋向。有识之士从中发现了中国与世界的差距,认为以文物、土产、手工与历史来炫奇世博会,中国距离世界工业文明相去甚远。
主持人:如何认识世博会对当时国人思想观念的影响?
乔兆红:中国封建社会长期与世隔绝,传统的天下观只知有“天下”,不知有世界。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在世界博览会上不攻自破。
世界博览会上,西方文明的展示,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行为和价值观念的改变,重商观念、平等意识等现代性理念进一步加深。通过世界博览会,更多的中国人得以接触西方文明,感受西方现代化的先进性,越来越多的国人接受、认同了现代化,增强了开放意识和走出国门的现代观念,这对推进中国现代化发展具有长期广泛的作用与影响。
而且,通过博览会上的观摩比较,使先进的中国人产生了忧患意识、民族观念和爱国主义思想,这些是中华民族存亡续绝并走向现代化振兴之路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
(《北京日报》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