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财力只有3000多万元的贫困县,计划斥资60多亿元建新城;一场历时十年的造新城运动,结果留下了一堆“烂尾楼”……这一闹剧发生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
清水河县副县长韩宇说,一位上级领导1998年到清水河县考察工作,认为这里山路崎岖、交通不便,妨碍经济发展,不如选一个地理位置稍微
但清水河县新区建设60多亿元的估算投资相当于清水河县10年财政收入总和!韩宇说,这几年不少单位背上了外债。由于资金无法到位,财力难以支撑,新区建设和搬迁工程于2008年搁浅。但“清水河要搬新区”的消息却使不少居民卖了房子。一位在清水河事业单位供职的刘先生说,本来价值十几万元的房子二三万元钱就脱手了。
当地一位干部表示,新区建设是某些领导“拍脑袋”的结果,缺乏可行性调查研究。“由于我们县穷,引不起上级领导的重视,于是就想迎合上级领导的意思做事。”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周孝正认为,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搞城市建设的“大手笔”,导致“三拍干部”频出:决策时一拍脑袋:“就这么定了”;建设时一拍胸脯:“没问题”;出事时一拍屁股:“这事和我没关系”。
“我们亟须建立一套科学的决策机制,用机制来制约长官意志。”周孝正认为。
(《新京报》5.5 张丽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