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建筑垃圾正悄悄吞噬城市

2010-05-18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地理系博士高世扬花了近1年的时间,调查北京建筑垃圾的回收情况。他得出了一组惊人的数据:在北京每年产生4000万吨建筑垃圾中,回收利用的还不到40%,其余都以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

这一数字远高于北京每年700万吨的生活垃圾产出量。换句话说,就在我们为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焦

头烂额时,建筑垃圾正如一头无人约束的猛兽,悄悄地吞噬我们的城市。

有些东西本可以不拆

2003年,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进行的城市建设启动年。从那一年开始,北京的建筑垃圾年产生量从3000万吨激增至4000万吨,超过了英国和法国一年的数量。

对此,北京城市管理学会副秘书长刘欣葵教授说,城市化的大跃进是建筑垃圾产生的主要动因。

在一份名为《北京市建筑垃圾处置现状与资源化》的报告中,记者发现,因老旧城区拆迁和市政工程动迁产生的建筑垃圾约占建筑垃圾总量的75%以上。

根据行业标准,不同的来源直接关系到建筑垃圾的产生量。以每万平方米计算,施工这么大面积的房屋将产生500吨~600吨垃圾,如果拆除同样面积的旧建筑,垃圾产生量就将多了13倍,高达7000吨~1.2万吨。

刘欣葵指出,很多老旧城区的建筑并未到达50年的标准使用寿命,可以通过内部改造的方式完成城市化所需要的功能置换。“在技术上100%可以做到,但在现实中很难实现。”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的周立军教授对此深有感触。他的研究团队用了1年为一条历史街区设计改造方案,可以“不伤一兵一卒”地将住宅区转化为商业区。最终,方案在开发商的手里夭折,历史街区变成了百货大楼。

“只剩下一面花了几百万保留下的古墙,他们说这代表了对街区的保护。”周立军回忆,“其他的都没有留下,其实,本可以什么都留下的。”

5个人和4000万吨建筑垃圾

早在2004年,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就颁布通告,要求建筑垃圾的产生单位,要到工地所在区的渣土管理部门办理渣土消纳手续,然后到指定的消纳场进行填埋等处理。

但在调查中,高世扬发现,北京市垃圾渣土管理处渣土办公室只有5名工作人员,“这是5个人和4000万吨建筑垃圾的战斗,怎么打得赢”?

一个包工头曾向北京建筑工程学院陈家珑教援透露过行业的潜规则。由于承载力有限,北京市指定的20多家正规消纳场也不愿意消纳建筑垃圾,所以双方在底下达成了默契,“合同照签,但是消纳场只收很少的消纳费,交换条件就是工地自行消纳”。

一条黑色的建筑垃圾消纳链就此形成。由于缺乏有效分类,建筑垃圾中的建筑用胶、涂料和油漆不仅难以降解,还含有有害的重金属元素,长埋地底下会造成地下水的污染,还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地表沉降。

最大的风险则在于其占用了大量土地。“有朝一日,当我们需要在有建筑垃圾填埋的土地上进行建设的时候,建筑成本将大大提高。”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副总工程师刘航认为。如果缺乏规划,被填埋的建筑垃圾根本无法作为地基使用,还要面临建筑垃圾再转移的问题。

刘欣葵告诉记者,在北京的城市规划体系中,建筑垃圾的产生成本并没有很好地纳入城市运行成本的计算。“建房是住建委的事儿,而建筑垃圾却是市政市容委的事儿”,“连分管的市长都不一样了。”

相比于韩国、日本90%以上的建筑垃圾资源化率,我国的建筑垃圾资源化率还不到5%。另一组数据是,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约为3亿吨,而50年到100年后,这一数字将增至26亿吨。

(《中国青年报》5.12 林衍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