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非遗”因“变味儿”而濒危

2010-05-20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冯骥才提议:对于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遗产,要建立相应制度,以保持我国文化遗产的纯洁性。民间美术研究专家王今栋则表示:如今的“非遗”变味了。例如钧瓷,就是传承人自己把传统技艺给“丢”了。

王先生展示了一件钧瓷作品,其底部是白色的釉。而传统的钧瓷

底部是不上釉的,呈芝麻酱色。底部上釉的钧瓷看似很有整体感,却丢失了传统钧瓷厚重、结实的韵味。此外,钧瓷的烧制方法也变味了。过去是用煤来烧钧瓷,煤窑似馒头状,在窑两边分别点火,因而窑内的火温不一致,煤中的矿物质元素氧化还原后可在钧瓷上显现出各自的特点,往往出现意想不到的颜色,行话称“窑变”。如今则是用方方正正的大煤气窑来烧钧瓷,窑内的火温基本一致,钧瓷上无法出现多样的颜色变化。

造成传统技艺失传的主要原因是那些继承人文化水平太低。“很难总结传统工艺的特点后再去继承,只是跟着师傅学表面的东西”。

(《北京日报》5.16张浩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