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多家文化学术机构辗转迁移至四川宜宾李庄,一大批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云集于此。李庄这个长江上游的千年古镇一时间与重庆、成都、昆明并称为大后方四大文化中心。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也在这时来到李庄,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们一起度过了一段艰苦而难忘的时光。
与农民交朋友
1940年初冬,梁思成、林徽因所在的中国营造学社为了就近利用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的资料,随同史语所离开昆明入川,来到离宜宾60华里的南溪县李庄镇上坝村安营扎寨。
这里远离都市文明,生活条件艰苦,吃水要到村外的水塘去挑,晚上只能靠菜油灯照明,更谈不上什么粮菜供应了。梁思成年轻时车祸受伤的后遗症不时发作,林徽因不得不抽出大量精力来操持家务,令她异常苦恼。
但不久林徽因的心情便开朗起来,这还得缘于梁思成的功劳。一次,梁思成在成都偶然弄到一些西红柿种子,林徽因便无偿送给村民们种植。村民们发现这位女先生非常善良,便也投桃报李地示以友好,西红柿秧苗无意中成为学者们和当地庄稼人之间友谊的使者。
艰难岁月中的写作
在李庄,梁思成夫妇的主要任务是写作《中国建筑史》。每当夜幕降临,他们只能借着菜油灯摇曳的微光,弓着背一字字地书写。在这个小村里,没有印刷工具,他们只能采用手写和最原始的石印。
这时,林徽因的肺病又发作了,川南潮湿的气候和连续奔波,让身体本来就虚弱的林徽因卧床不起。她每天只能靠在被子上工作,书案上、病榻前堆积起数以千计的照片、草图、数据和文字记录。1942年底,美国朋友费正清到李庄探望梁思成夫妇,回到重庆后向夫人讲述:“思成的体重只有47公斤,每天和徽因工作到夜半,写完11万字的中国建筑史,他已透支过度。”
有朋自远方来
1941年至1942年,是梁思成夫妇在李庄最快乐的一段日子,许多朋友和亲人从各地赶来李庄探望他们。
首先到来的是远在昆明西南联大的金岳霖。金岳霖是梁、林的老朋友,清华毕业留学美国,回国后执教清华。初见林徽因,金岳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消瘦得那么厉害,苍白的面容毫无血色。为了让林徽因尽早恢复健康,金岳霖到市场上买来了十几只刚孵出的小鸡,在门前空地上喂养起来。金岳霖的到来给了林徽因极大的慰藉,病情也渐渐好转。
1942年10月,梁思成的大妹梁思庄从北平辗转越过日军的防线来到李庄探望兄嫂,随后费正清又接踵而至。在朋友和亲人的陪伴下,梁思成夫妇在李庄度过了漫漫长夜。抗战胜利后,1946年8月,梁思成、林徽因一家搭乘包机飞离重庆,回到北平。(《人民政协报》6.10王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