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投资、大明星”的制片理念,逐渐成为国产商业大片的制片模式。然而,广电总局的产业报告在分析年度市场数据后发现,2009年度的这类商业大片并没有体现出与投资匹配的盈利能力。已经有业内人士在反思,希望中国电影能够不再依赖大明星和大制作。
好莱坞已转向好莱坞制片人肯撒特指出,大明星大制作在
国产片须务实有专家提出,大明星大制作的商业大片是否能成为未来中国电影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或者说是国产主流影片仿效的策略,已经到了必须反思的阶段。可以说,商业大片是好莱坞称霸国际电影市场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国产影片主要投放于国内市场,很难在欧美市场获得份额,因而我国国产片的市场空间比好莱坞小了许多,没有必要用大制作的商业片去跟好莱坞影片竞争。
重监理防泡沫近年来,由于国内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吸引着来自海内外、行业内外不同背景资金的进入,但相当一批业外游动资金介入电影制片业时存在“玩票”心理。导演彭浩翔就曾经说过这样一个荒诞的故事:一个煤矿老板想投资拍摄一部文艺片,并且放出豪言――投多少钱都没关系,能不能赚钱也无所谓,而唯一的条件就是这部影片必须能去国外的电影节,让这位老板的女友也能走上电影节的红毯――这些非专业资金的进入,增加了国内制片融资的风险。此外,我国国内也尚未出现第三方监理评估机构,不能像国外那样按期提供监理报告、检查项目进度,为银行拨付资金提供重要依据。因而不少专家担心,影片的大投资大制作会因此而出现泡沫。
(《新民晚报》6.25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