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本页位置 > 文摘报
《文摘报》
2011-06-18 来源:文摘报   查看评论 进入光明网BBS 手机看新闻

    1946年夏季爆发的国共内战,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交战双方在东北地区的较量,决定了国共最终胜负的走向。当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大公报》先后有吕德润、徐盈等记者,对此做了充分报道。

    国共在东北的较量,实际上从接收东北就开始了,而接收东北,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苏军问题。

    苏联红军从1945年8月进入东北作战,到1946年3月开始撤军,在中国驻扎了半年多。苏军为此牺牲的将士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但同时,苏军在中国土地上的某些行为,特别是对中国东北工业的破坏,也是不容抹杀的历史事实。

    1949年以后,在“一边倒”的外交氛围下,凡是关于苏军在东北的负面宣传都是不被允许的。因此,当年《大公报》记者关于苏军的报道,特别是苏军拆毁东北工业设备的记录不能提及。直至1980年代,有人建议吕德润等把当年东北内战报道结集出版时,他们不约而同地婉拒了。这其中,国共关系固然是主要因素,但关于苏军的评价也是原因之一。

    那么,关于苏军在东北,《大公报》记者报道了些什么呢?吕德润是最早到东北的,与苏军有过直接交往,掌握有第一手信息。他曾在《苏军的拆卸与经济谈判》一文中写道:“到东北来,一般人看看工厂,便会马上看出一个惨象。尤其在沈阳及其附近,机器搬的光光的……东北工厂的残破,大部是苏军拆卸而致,可是苏军究竟拆走了多少东西?到现在没有一个正确的计算。”

    苏军为什么拆卸机器?因为他们认为,那是他们打败日军的“战利品”。1945年10月,日本投降两个月后,国民党政府任命的东北行辕主任熊式辉、经济委员会主任张嘉璈和外交部特派员蒋经国到了长春,第一次与苏军司令马林诺夫斯基见面,就提出了接收东北工业问题,但苏方以“战利品”为由拒绝了,双方没有谈下去。1946年春,蒋经国去了一次莫斯科,再谈东北接收问题,苏联最高当局依然坚持“战利品”之说,而且就在扯皮期间,苏方拆走了他们所需要的中国东北的工业设备。

    苏军拆卸中国机器,还给出了一个“理由”:“据说是记在同盟国要求轴心国赔偿的账上了。苏联拆走的,我们可以自日本赔偿中多得一点。”但吕德润的报道指出:“我们没有见到从外国来的机器。在东北现在看到的只是香烟、巧克力糖、皮鞋油、玻璃胶带。”显然,那是一张空头支票。

    东北内战结束63年了,作为历史,关于苏军在中国东北的“负面”信息,已不再是讨论禁区。这里,不妨用当年《大公报》报道中引述美国著名记者斯诺战时苏联游记的一段话作为结语:“苏联政府与人民都认为,他们没有责任为了我们的利益而帮助我们打日本。在对轴心之战中,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担负过多的责任……假若苏联参战,那一定为了自己的目的。”

    (《炎黄春秋》2011年第6期 张刃)

页面没有找到
  1. 请检查网址是否正确
  2. 光明网导航
  3. 直接输入要访问的内容进行搜索

[值班总编推荐] 向着汽车强国再进一步

[值班总编推荐]

[值班总编推荐] 2024中国载人航天... 这次“运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