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本页位置 > 文摘报
《文摘报》

法鼓山禅堂

法鼓山禅堂

    台湾佛教界向有四大山头之说:佛光山、中台禅寺、法鼓山、慈济基金会。孟春时节,因缘殊胜,我来到了位于台北县金山乡的法鼓山。

    上午十时许,我们从台北出发,约一个小时后,法鼓山出现在眼前,背靠苍林,面朝大海。就像在色彩的选择上专做减法,法鼓山入眼皆是黑、灰、褐三色,没有雕梁画栋,斗拱飞檐,整座庙宇显得淡定、低调,颇具唐风古韵。

    近得山边,却没有看见一般寺院常见的山门,入口处只有一块刻着法鼓山山徽的山徽石。“以无门为门,从无门入门”,正是“本来面目”之意。

    举凡汉传佛教寺庙,中心建筑一般都叫大雄宝殿,但在法鼓山,所见却是圣严法师自题的“本来面目”。大殿依墙供奉着释迦牟尼佛、西方阿弥陀佛、东方药师佛,三尊佛像低眉含笑,慈容慧目,法相庄严。三尊佛像之外,余者全无,真可谓殿徒四壁,空得气势浩荡。

    这样的辽阔无碍,没有任何干扰心境的杂尘俗物,无疑更容易让人放下种种痴心妄念,升起一种对本来面目的追问。也许,心无所住,念无所系,自可明心见性,得大自在?

    陪我们转山的法师,说起了2009年初往生极乐的圣严法师。他说,法师从建山之初就提出,法鼓山的建设要环保优先,尽量不破坏自然;法鼓山的建筑,要像是从大地生长出的有机体,与大自然融谐无碍,也不刻意替大自然化妆。此外,房子与房子之间要有呼吸的空间,建筑物的里外环境,不可有让人心生歹念、意图作恶的死角。建筑物的构图,应赏心悦目,不论从室内向外眺望,还是从室外向内观看,都应像欣赏一幅幅风景画,一窗一景,移步换景……

    圣严法师生前立下遗嘱:身后事,不可办成丧事,乃是一场庄严的佛事。按照他的意愿,灵堂只悬挂了一幅书家写的挽额:寂灭为乐。是啊,他总是在无路中找出路,在艰辛中见禅慧。生命对他而言,就是一场实践佛法的苦乐由心的历程。他走了,却在世间留下了著名的12字箴言: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带着满心的宁馨与禅悦,我们作别法鼓山。行至淡水,已是夕阳西下时分,让游人顿起日暮乡关之感。

    我不禁想起法鼓山云来寺会客室的墙上,悬挂的圣严法师的亲笔墨宝《夕照中》:“宿鸟破空归巢忙,访客登车返家乡,山间的僧众,正在准备黄昏时的梵唱;似见西方的弥陀,遥放眉间的毫光,把全山的建筑,化成了浮空的宫殿,把全山的景物,化成了宝树宝网。夕照的黄昏,为我们山中带来光明和永恒的希望。”

    (《中国新闻周刊》2011第21期 黄玉)

页面没有找到
  1. 请检查网址是否正确
  2. 光明网导航
  3. 直接输入要访问的内容进行搜索

[值班总编推荐] 向着汽车强国再进一步

[值班总编推荐]

[值班总编推荐] 景区焕新:遇见更美好的旅途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