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本页位置 > 文摘报
《文摘报》

    虽然早知道王大珩先生一直住在医院里,但突然传来他逝世的消息还是震惊。7月21日,北京的天空阴沉沉的,似乎在为这位新中国科学巨匠的辞世致哀。

    揭开新中国光学事业发展序幕

    听到王大珩先生辞世的消息,曾任“863计划”激光专家组首席科学家的杜祥琬院士在电话那头沉默了良久。“王大珩先生是我国光学和光学精密机械研发的奠基人之一。现在的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就是王大珩先生一手创立的,那里也是新中国光学事业和光学精密机械研发的肇始之端,后来的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等一批在光学领域各有特色的科研单位,都与长春光机所有或多或少的‘亲缘’关系。”

    在王大珩带领下,1953年12月,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熔制成功,为新中国光学事业的发展揭开了序幕。接着,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高温金相显微镜相继问世,在王大珩先生的带领下,长春光机所在建所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相继建立起了光学设计与检验、光学工艺等十多个学科的工艺和技术基础,初步构建了布局合理、结构完整、功能齐备的光学及精密机械学的研究基础,改变了新中国在该领域一片空白的局面。

    眼光从没离开世界高科技

    因为“863计划”,杜祥琬院士与王大珩先生有了很多交往。“在‘863计划’中,激光是重点发展领域之一。他特别关注激光发展战略目标的制定、技术路线的规划。比如,他曾指出,对激光器而言,光束质量比功率大小更重要。因为光束质量高低是由很多个因素决定的,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他的指导下,一大批相关领域的研发工作开展起来。”杜祥琬说:“还因为‘863计划’需要跨部门、跨单位合作,他还特别关心如何组织科研活动。在开始阶段,几乎每一个会议他都会参加。”

    蒋筑英的老师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研究员陈星旦说:“在我记忆深处,总有那些感人的瞬间不停翻滚:1997年我到北京协和医院住院做手术,他和夫人顾教授从中关村专程来看我,手里还拎着两大袋营养品。当我看到两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蹒跚地走出医院时,我的眼泪都要流出来了。1999年我当选为中科院院士,是先生第一个以书面的形式向我表示祝贺。”

    “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蒋筑英是王大珩先生的第一个研究生,王大珩不仅为他制定了研究方向,更将一名老科学家对祖国的忠诚、对科学的执著精神传授给他。中科院长春光机所所长宣明说:“虽然王大珩先生亲自培养的研究生只有10余名,但因其注重对学生学术思想的启发和对独立工作能力的锻炼,他培养的研究生成才率很高。”

    1952年,在他的建议下,浙江大学在国内首先设立光学仪器系。1984年,在参加全国人大第六届二次会议期间,他联名提出设立“教师节”的议案。

    辉煌的一生

    王大珩是著名光学家,我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杰出的战略科学家、教育家。

    他1915年2月26日出生,祖籍江苏吴县。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考取“庚款”留学生,在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应用光学专业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1948年回国。1951年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86年,他和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联名,提出关于跟踪研究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最后成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简称“863”计划),使发展高科技成为实现我国科技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王大珩197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四、五、六届代表,全国人民政协第三、七届委员。

    (图为1995年1月,王大珩在首届“何梁基金”奖颁奖大会上。)

页面没有找到
  1. 请检查网址是否正确
  2. 光明网导航
  3. 直接输入要访问的内容进行搜索

[值班总编推荐] 向着汽车强国再进一步

[值班总编推荐]

[值班总编推荐] 2024中国载人航天... 这次“运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