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陌生人也威胁我们,如罪犯。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建筑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
这是美国知名学者弗里德曼关于“陌生人社会”的一段经典描述。而中国社会也“正在由传统的、乡村社会的‘熟人社会’逐渐演变为‘陌生人社会’”,中国社科院在今年发布的中国首个《社会心态蓝皮书: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中如此描述。
从过去的“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首先是一种进步。这意味着经济规模扩大、人员流动性增强、公共服务的社会化程度提高。
而《社会心态蓝皮书》也指出,进入陌生人社会后,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社会信任困境”。该书主编、主要撰稿人———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王俊秀表示,当前社会陷入了“信任困境”,“人际信任和机构信任整个不乐观,我们的调查结果是刚够及格水平”,即“低度信任”的最下限。
《人民日报》9月在一篇《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文章中指出,如果说在“熟人社会”,日常生活更多地可以通过道德来实现自律和他律,那么在陌生人社会中,彼此不熟悉、人员流动性强等因素会削弱道德的他律作用。当完全陌生的两个人相处并涉及种种复杂的利益时,道德是否缺席是谁也拿不准的事。核心的任务当是树立起法制的权威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动,让人们自觉按照规则和公共精神办事。
王俊秀持类似观点,他认为,解决社会信任困境的前景,是从制度上去约束公权力和机构,“如果公权力能够起到中介的作用,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就会培养出来”。
(《东方早报》10.18 卢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