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本页位置 > 文摘报
《文摘报》
2011-10-31 来源:文摘报   查看评论 进入光明网BBS 手机看新闻

  可克达拉草原离新疆伊宁市75公里,距国内陆地最大口岸霍尔果斯10余公里,是蒙古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牧民栖息地。在这里,诞生了被世人称之为“东方小夜曲”的《草原之夜》。

  1959年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献礼,30多岁的热血青年张加毅和刚20岁出头的小伙子田歌,奉命率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纪录片摄制组,赴新疆拍摄大型彩色纪录片《绿色的原野》。张加毅走遍天山南北,最终选定霍城县可克达拉农场作为实地拍摄点。

  可克达拉农场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军十四师40团,于1949年底,由“三区革命民族军”乌苏一团主力、阿勒泰团和塔城团各一部改编;1953年5月更名为农三师七团,次年定名为兵团直属独立农场,1956年改隶农四师,1958年更名为可克达拉农场,次年7月统一番号为64团场。

  那时,一批批支边青年和部队复员转业军人相继来到可克达拉,与兄弟民族协同奋斗,艰苦创业,掀起了开发建设美丽草原的高潮。13个民族组成的“兵团战士”,面对黄沙荒滩、野草荆刺,住的是地窖、土窝子,吃野菜、苞谷面,在古老的处女地上播撒第一批金色种子。

  实地考察的张加毅导演不仅被草原美景所陶醉,当代军垦人屯垦戍边的创业伟绩更是让他由衷赞叹。一天傍晚,张加毅与田歌骑马来到草原上,维吾尔族小伙子的歌声萦绕在耳畔。张加毅问小伙子们唱的是什么歌,小伙子们开心地大声回应,“我们在歌唱劳动,歌唱爱情,歌唱幸福的今天和明天。”

  这不正好可以作为着手拍摄的纪录片《绿色的原野》的基调吗?

  回到住宿的土窝子,张加毅情绪飞扬,他燃起篝火,从口袋翻出一封信,抽出信纸,垫在膝盖上,借着火焰的亮光,写出了优美抒情的歌词,“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想给远方的姑娘写封信,可是没有邮递员来传情……”

  半个多世纪过去,农垦人当年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可克达拉草原也已改变了模样。这首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的《草原之夜》,如一泓汨汨的清泉,拨动着西部边陲每一个咏唱者的心弦。

  (《人民日报·海外版》10.20 宋伯航)

页面没有找到
  1. 请检查网址是否正确
  2. 光明网导航
  3. 直接输入要访问的内容进行搜索

[值班总编推荐] 高达3万元的情绪消费,人们在买什么

[值班总编推荐]

[值班总编推荐] [光明论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