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聚焦 社会 法制 健康 文坛 学林 环球 万象 文体 生活 科技 财经 养生 解密 人物 地理 特别推荐

谁修建了“24道拐”
 https://www.neamco.com 2011-12-31 16:02:52 来源:光明网-《文摘报》

    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失去了几乎所有的工业城市和出海口,来自海外华人和一些国家的物资援助,不得不依靠滇缅公路和后来的中印公路、驼峰航线运输。物资到达昆明后,再用大卡车分载,经过滇黔公路送抵前线和重庆,而这条运输大动脉必然途经滇黔公路最为险要的咽喉要道——贵州省晴隆县的24道拐。

    初期,24道拐路基窄,坡度大,弯道急,还时常发生山石滑坡,运输货物的大卡车通过此地翻车事故时有发生。时任美军中缅印战区总司令的约瑟夫·史迪威将军,紧急派遣1880工兵营进驻晴隆沙子岭维修。为了防止坍塌阻碍交通,所以修建挡土墙甚多。土墙最高达12米,时至今日墙体依然坚固如初。此外,还将弯道加宽巩固了路基,在路最陡峭处将急弯取直,休整完毕后24道拐比以前少了两个弯。但是,史迪威和1880工兵营只是改善了24道拐的通车条件,而路的建造者却另有其人。

    安南古城是晴隆县的旧称,因这里地势险要,自古以来就是贵州进入云南的咽喉要道。历史上晴隆县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朝洪武年间,在距离县城7公里处,朝廷设置了只能容一骑一人通过的关口扼守安南。在那时24道拐就已经有了路,人们巧妙地遵从山体的走向,找到这条方便快捷的盘山路。

    1927年,贵州省路政局局长马怀冲将24道拐纳入修建的滇黔公路。马怀冲是晴隆人,他认为要摆脱贫穷落后就要修建公路,因此极力主张滇黔公路必须经过晴隆,他的提议得到当时贵州省省长的采纳。

    “地无三尺平”是贵州省的独特地貌特点,层峦叠嶂的山脉历来是交通出行的最大障碍。1935年,工程师邹岳生几度勘测后,最终确定按照古驿道的走向修筑道路。工程可谓是异常艰险,在山高谷深的陡坡上,用手锤、钢钎、钻子开山凿石,工程进度相当缓慢,直到1936年9月才竣工通车。

    抗战胜利后,军方部门陆续撤离了晴隆县城,曾经热闹繁华的古镇沉寂下来。由于外界对24道拐的地理位置有误解,认为它是滇缅公路的一部分,又由于交通干线改道,24道拐逐渐失去了作为交通命脉的历史地位。

    (《中国电视报》2011.12.22)

版权声明:转载须经版权人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
[字体: ]  [打印]  [关闭] 
 编者互动
 订阅购买
五朵金花

  《文摘报》集萃之《家庭养生》、《百病自疗》、《医生札记》、《法服务》、《作品屋》、均从近年《文摘报》中精选精编而成。
每本约200页 ,均为32开,定价:18元/本。全套5本。

合订本
2007年|2008年|2009年
订阅广告(破季)
 您喜欢的版
时政要闻 社会广角 法制纵横
健康之友 文坛走笔 学林漫步
环球博览 人间万象 文体时空
生活百科 科技视野 财经点击
运动养生 往事解密 人生舞台
人文地理 特别推荐 新闻聚焦


友情链接
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政府网中国网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青年网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中国经济网中国广播网
中国新闻网人民搜索盘古搜索百度新浪网搜狐网网易腾讯网凤凰网
版权合作 | 各地代印点 | 广告刊列 |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