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3年4月11日,张锲出生在安徽寿县瓦埠镇一个偏僻的村庄。1955年,就在他接到厦门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厄运却降临到他头上,一夜间他被打成了“胡风分子”。1957年,他又被错误地划成“右派分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张锲身上的大黑锅终于被彻底掀掉了。1980年,张锲调到安徽省文联工作。张锲的创作激情,好像壅塞已久的泉水那样,喷涌而出。他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改革者》,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并荣获“《当代》文学奖”。
20世纪80年代,成了张锲文学创作的“井喷”期。他认为,要改变我国文学艺术界套话、假话、大话、空话连篇,必须运用报告文学。
《热流》是张锲在1980年受《当代》编辑部约请,写的一篇反映河南在拨乱反正、新旧交接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精神风貌的报告文学。
为了写好这篇报告文学,张锲在河南住了一个多月,跑了大半个河南省,记了几十万字的采访笔记。采访中共河南省委原书记乔明甫时,乔明甫讲到自己参加革命四十几年,有四分之三的时间都是在监狱里度过的。他坐过日本人的监狱、国民党的监狱,也坐过我们自己的监狱,最难过的,还是在我们自己的监狱里。因为心里实在委屈得不行,说着说着,乔明甫就失声哭了起来。
乔明甫的言行,深深打动了张锲……他们俩哭成了一团,泪水把他们的心灵融合在一起。采访对象的人生际遇和精神追求,在他的心灵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所以,他后来写作长篇报告文学《热流》,简直有着克制不住的冲动,不少章节,他都是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写出来的。这篇报告文学发表后影响很大,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情生方命笔,苦吟始成篇。这是张锲写作报告文学的体会。
当张锲在小说创作方面越来越起劲的时候,组织上调他担任中国作家协会领导。他为广大作家做实事、办好事,成为人们奔走相告的佳话。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得主、陕西省作家路遥英年早逝,留下了一个年仅十二岁的孤女路远。张锲知道这种情况后,心中从此就装下了路远……在路远刚被接到北京的时候,他却因为操劳过度,突发心肌梗塞住进了医院。
在张锲的参与下,由中华文学基金会出资六千元,把路远安排到北京市重点学校潞河中学寄读。
(《光明日报》1.19周迅)
|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