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聚焦 社会 法制 健康 文坛 学林 环球 万象 文体 生活 科技 财经 养生 解密 人物 地理 特别推荐

《沙家浜》背后的传奇
 https://www.neamco.com 2012-03-03 21:56:20 来源:光明网-《文摘报》

    作为一部红色经典,《沙家浜》当年可谓妇孺皆知,传唱不衰。然而,这个红色经典故事的生活原型是谁?作品是如何诞生的?

    36名伤病员养伤阳澄湖畔

    1939年5月,新四军一支队6团团长叶飞根据支队司令员陈毅的命令,带领部队冲破日、伪军的封锁和国民党军队的限制,从苏南茅山根据地出发东进。

    东进途中,部队沿途袭击日伪军,炸毁敌占火车站等,不但给了日伪军沉重的打击,更是扩大了我党和新四军的影响。这引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忌恨。为此,国民党第三战区频频挑起冲突。为顾全大局,新四军东进部队奉命西撤,向苏北发展。

    在西撤时,新四军在阳澄湖畔的常熟县一带组建了后方医院,先后留下了刘飞、夏光等36名伤病员。这些伤病员依靠当地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掩护,在芦苇荡里一边医治伤病,一边与日、伪、顽军周旋。

    在此过程中,伤病员们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浓浓的鱼水深情,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从《芦荡火种》到《沙家浜》

    1959年,上海沪剧团副团长兼党支部书记陈荣兰带着编剧文牧来到部队,寻找反映江南新四军在艰苦环境下的抗日传奇剧素材,听说了军旅作家崔左夫尚未发表的纪实文学《血染着的姓名——36个伤病员斗争纪实》后兴奋不已,遂将其带回上海。由文牧以此稿为基础,改编成沪剧剧本,定名为《碧水红旗》。

    后来,陈荣兰和文牧得知时任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的刘飞就是36个伤病员的一员后,便将剧本送去征求意见。尽管刘飞当时身患重病,他仍坚持认真地听夫人朱一念完剧本,并拿出了自己的回忆录《火种》让二人作参考。陈荣兰和文牧回去后,对照《火种》对剧本进行了修改,并将剧名改为《芦荡火种》。由于舞台艺术和剧情设计的需要,剧组将36名伤员隐蔽在芦苇荡里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改成了茶馆老板娘阿庆嫂掩护18个伤员与敌人斗智斗勇的传奇故事。

    改编后的《芦荡火种》在上海甫一公演便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随后,北京京剧团将其改编为现代京剧。

    1964年7月23日晚,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观看了京剧《芦荡火种》。演出结束后,毛泽东与剧团的编导和演职人员进行了座谈。毛泽东在肯定《芦荡火种》取得的成就的同时,也就剧本的进一步修改提了几点意见:兵的音乐形象不饱满;后面要正面打进去,现在后面是闹剧,戏是两截;剧名可叫《沙家浜》,因为故事都发生在这里。

    就这样,剧本又进行了新一轮的修改,并最终于1965年3月重新公演。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京剧《沙家浜》。

    (《解放军报》2.13 张书恒)

版权声明:转载须经版权人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
[字体: ]  [打印]  [关闭] 
 编者互动
 订阅购买
五朵金花

  《文摘报》集萃之《家庭养生》、《百病自疗》、《医生札记》、《法服务》、《作品屋》、均从近年《文摘报》中精选精编而成。
每本约200页 ,均为32开,定价:18元/本。全套5本。

合订本
2007年|2008年|2009年
订阅广告(破季)
 您喜欢的版
时政要闻 社会广角 法制纵横
健康之友 文坛走笔 学林漫步
环球博览 人间万象 文体时空
生活百科 科技视野 财经点击
运动养生 往事解密 人生舞台
人文地理 特别推荐 新闻聚焦


友情链接
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政府网中国网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青年网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中国经济网中国广播网
中国新闻网人民搜索盘古搜索百度新浪网搜狐网网易腾讯网凤凰网
版权合作 | 各地代印点 | 广告刊列 |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