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聚焦 社会 法制 健康 文坛 学林 环球 万象 文体 生活 科技 财经 养生 解密 人物 地理 特别推荐

墓园春秋
 https://www.neamco.com 2012-03-31 17:03:03 来源:文摘报

    台北城里的街名多半被赋予浓厚的社会政治含义:有的是纪念历史人物的,如中山路和罗斯福路;有的采用内地的省市名,如南京西路、重庆北路、辽宁街;有的是纪念历史事件的,如辛亥路、光复南路;还有表达社会价值观或公众期望的,如博爱路、信义路、安居街和乐业街,等等。这些地名给人以历史感,行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不由得就会联想到一些曾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痕迹的人物。在我看来,这些人物的墓园即构成历史的一部分。

    2012年2月,我应“中华经济研究院”大陆经济研究所之邀赴台访学,得益于该所同行相助,利用工作日程空档,探访了几个墓园。

    以科研院为伴:胡适墓园

    胡适(1891~1962)去世之时任“中研院”院长,去世后葬在该院(位于南港)对面一个幽静的小公园。园子被命名为胡适公园,园内的山坡上有胡适夫妇和两个儿子的墓地,还有一座胡适的青铜胸像。这天恰逢雨过天晴,我踩着石板小道上湿滑的青苔转了一小圈,看到那里还有一块墓地,墓主是“中研院”院士、甲骨文专家董作宾先生及其夫人。两块墓地都有蒋中正(蒋介石)题字的幕墙,还有篆刻着各自文化成就的碑文。向他们默默致敬后,我便去了“中研院”大院里的胡适(故居)纪念馆。

    那是一套三室一厅的平房,外有茸茸绿地和高大椰树掩映,内里设计简洁大方而且实用。书房、卧室和洗手间等一应摆设,保持着胡适夫妇生前的原貌,只是客厅墙上挂了照片和说明。另外拓展出来的一间陈列室,有照片、衣物、书籍和中英文对照解说词。

    事后有位台湾友人问我为什么要去凭吊胡适,我说因为敬佩他一生对自由、民主和科学的追求。特别是,他认为“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这种为人处世态度,无论是对个人修养,还是对学术发展和社会凝聚,都是不可或缺的。

    与台大共存:傅斯年墓园

    回京前两天,查询到史学家傅斯年(1896~1950)就葬在台湾大学正门入口右手处。此前我竟然不知那就是正门,它毫不张扬地坐落在新生南路和罗斯福路的夹角,面向西南,门口一片空地。后来才从门外东南角的一个小纪念牌上读到,此地即为大学广场,是以往民主化运动中的一个集会演说之地。

    傅先生从1949年元月起担任台大校长,不到两年就去世了。可正是在这短暂的任期内,他一方面不遗余力地把北大兼容并包的学风引入台大;另一方面,殚精竭虑地为学校筹集资源、引进人才,使之成为台湾高校当中学科门类最为齐全的研究型大学。曾有多篇文章介绍,他来台后每次去找蒋中正要求申请办学经费,总能满载而归。我从台湾历史博物馆举办的百年人类学考古学展览中了解到,傅先生筹建了台大考古人类学系,聘请中研院史语所考古组组长李济先生执掌,并请史语所的著名学者来台大授课。当时,这些学者不仅延续了对内地殷墟和龙山考古资料的研究,而且还开展了台湾大马璘遗址的发掘工作,卓有成效地推进了台湾的人类学和考古学研究。

    一些纪念文章曾提到,抗战期间,在建筑学家梁思成和其弟梁思永(考古学家)生计最困难的时候,时任“中研院”史语所所长的傅斯年四处筹资,及时给予梁家兄弟及家人以援手。胡适先生称赞傅斯年是最能做学问的学人,同时又是最能办事、最有组织才干的天生领袖人物。我深知这类人才对于促进学术发展是多么难得,因此对傅先生分外敬重。

    屹立于高山之巅:于右任墓园

    “中经院”的同行无人知晓于右任(1879~1964)究竟葬在何处,我从网上查到他的墓园在巴拉卡山。于是,我们离开胡适故居就直奔阳明山。

    那山道全是质量优良的沥青路面,但十分陡峭。当远远看见一个横跨公路的牌坊时,我猜快要到了。果然,穿过牌坊就见靠山一面的路边有高耸的水泥护栏。司机一打轮掉过车头,公路另一端豁然开朗。下车便看到依山而建的墓园,雄浑厚重、气势宏伟。跑上曲折蜿蜒的阶梯,扑面而来的是第一道山墙,上刻蒋中正和严家淦起草、张群手书的悼文。山墙前面的空地上有一对石雕雄狮,一旁的山道上还有孙科题字的“仰止亭”。再往上走,才是于右任之墓。

    墓碑和墓墙上的题字都是蒋中正的。从每一层阶梯上,都能遥望远处的海浪拍岸。墓地三面环绕青山,林木葱郁,阳光充足。站在那里,只觉得这墓园果然如墓主的诗篇那样,于高山之上遥望故乡。看来是于先生的弟子和后人遵从了他的遗愿。重温如下诗篇,我感到于先生最为痛心的是国家分裂、骨肉相残:“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于右任先生曾为他家乡的三元中学题写校名。我年少时搭乘解放牌大卡车从那里经过,看到他那架构优美、力道深刻的大字,佩服得了得。此后读了这首诗篇,更是景仰。那天徘徊于他的墓园,对其郁结的思乡之痛,从心底里共鸣和同情。

    以寺院为邻:孙立人墓园

    前些年,我看到数篇民间历史学人对赴缅远征军抗战史的研究报告,既为这支军队艰苦卓绝的战斗经历震撼,也为他们取得的对日作战胜利振奋。后来又读了些抗战史料,知道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的首领孙立人(1900~1990)将军在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入缅作战和打通中缅公路中功勋卓著,是抗日战争中率军歼敌最多的将领之一。

    来台后我从网上搜到一条信息,言及孙将军葬在台中市东山墓园。2月4日晚与张荣丰所长通话,得知乘高铁去台中只需50分钟。次日清晨阳光普照,我带上地址就去台北火车站乘车。我从地铁滚梯转到火车售票处,见售票窗口排了长队,就去尝试自动售票机。一位在另外一台机子上买票的小伙子看我视力不佳,就热心地过来帮忙。

    进入车厢看到走道里几乎占满了人,一问方知他们都是短途客。有位中年妇女招呼我先在空位上歇会儿,待列车开动,车厢里就座无虚席了。有位健壮的少妇起身让位,说她马上要到站了,叮嘱我抓紧时间歇歇脚。事实上,她提前整整一站起身。后来,总有人在下车前几分钟邀我去歇会儿。在这样友善的关照下,车到台中时我并不觉得疲惫。

    一到车站大厅,我就去旅游中心问路、拿地图。值班员答不出,便在计算机上查找了一番。最终指点我去搭乘丰原客运的汽车,到“贵城山庄”下车再询问。

    车上乘客不多,我逐一问过,无人知晓孙立人墓地。司机也说不清楚,答应到贵城山庄站提醒我。汽车穿过店铺林立的市区,路两旁越来越开阔。过了台中科技大学开始爬坡,到我下车的时候,似乎已在半山腰。车站周围无人可问,疾驰而过的私家车让我连马路也不敢过。好在几分钟后截住一辆计程车(出租车),把地址交给了司机,他说只能问问看。于是开车到一间店铺,找他的熟人询问路线。汽车转弯北行,绕着盘山路大约行驶了两三公里,停在一个坡道上,两三条狗从一座平房附近奔过来对着汽车狂吠。司机径直去敲门问路,回来快活地说:“孙将军墓地就在这里”。

    此时那些狗儿已经在摇尾巴,我便壮着胆子下车张望。平房伸展出来的天棚上竖着“观音禅寺”四个大字,门楣上隐隐显出“天水雅集佛教精舍”的字样。司机看出我的疑惑,解释道:这房子是居士的住所,寺院在屋后。与精舍隔路相对的是一片开阔地,1米左右的高台上坐落着一具黑亮的长方形石墓,整个墓园的布局极具视觉冲击力。高台之下是刚割过的草地,我拾阶而上仔细观看,那座石墓好似棺椁停放在石板地上而未入土。

    墓地简洁空旷,墓前既无独立墓碑也无香炉烛台,墓后的墙上有李登辉的题字。石墓前板上,有孔子后人孔德成代书的墓主姓名、生卒年月以及孙将军四位子女的署名。墓前竖着一个同样简洁的黑色大理石花插,内有几枝鲜花绿叶,附着一片装入塑料封套的纸板,上书“拜孙将军、同祭马头岗弟兄:一生的牺牲、永世的情意”;署名“敬仰者”,日期正是当天。马头岗有新1军阵亡官兵公墓,是孙将军驻防广州期间动用日军战俘修建的。我猜想,这位敬仰者对孙将军必定了解良多。

    我向孙将军致敬后,下了高台沿着草地转了一圈。回望周围的青山翠柏,感慨万千。孙将军因“兵变案”被软禁台中33年,去世前两年才获得自由。这意味着,他把一生中最辉煌的戎马岁月留在了内地。作为一名优秀的军人,他在祈愿和平的寺院旁安息,可以说是对战争与和平的关系作了最好的诠释。司机说,精舍里的人告知,墓园用地是捐赠的,孙将军的几个子女常来祭扫。这条信息,想必会让所有敬仰孙将军的人感到安慰。

    (《中华读书报》3.28 朱玲)

版权声明:转载须经版权人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
[字体: ]  [打印]  [关闭] 
 编者互动
 订阅购买
五朵金花

  《文摘报》集萃之《家庭养生》、《百病自疗》、《医生札记》、《法服务》、《作品屋》、均从近年《文摘报》中精选精编而成。
每本约200页 ,均为32开,定价:18元/本。全套5本。

合订本
2007年|2008年|2009年
订阅广告(破季)
 您喜欢的版
时政要闻 社会广角 法制纵横
健康之友 文坛走笔 学林漫步
环球博览 人间万象 文体时空
生活百科 科技视野 财经点击
运动养生 往事解密 人生舞台
人文地理 特别推荐 新闻聚焦


友情链接
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政府网中国网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青年网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中国经济网中国广播网
中国新闻网人民搜索盘古搜索百度新浪网搜狐网网易腾讯网凤凰网
版权合作 | 各地代印点 | 广告刊列 |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