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聚焦 社会 法制 健康 文坛 学林 环球 万象 文体 生活 科技 财经 养生 解密 人物 地理 特别推荐

大故宫
 https://www.neamco.com 2012-05-14 10:14:59 来源:文摘报

  故宫特色

  北京明清故宫,简称故宫,又称紫禁城。它有什么特色呢?

  第一,规模大。故宫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面积7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有各类殿宇房屋9000余间。外有高10米、周长3428米的城墙,耸以四座瑰丽角楼装点,城外有一条宽52米、长3800米的护城河环绕。

  第二,历史久。北京故宫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修建,十八年(1420年)基本建成,以后又不断重建、改建、增建。先后有明朝十四位皇帝、清朝十位皇帝和一位慈禧“女皇”在紫禁城治居,统治中国近500年。在世界现存皇宫建筑史上和中国皇朝史上,连续五百年不间断地使用的皇宫,只有北京的故宫。

  第三,珍宝多。故宫现珍藏文物,包括建筑、陶瓷、书画、碑帖、青铜、玉器、家具、雕塑、珍宝、典籍、档案等,有180万件。此外,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传世珍宝65万件、档案约40万件,还有分藏在国家博物馆、沈阳故宫博物院、承德避暑山庄、南京博物院、颐和园管理处、天坛公园管理处的文物,以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1000万件档案、200万件满文档案等,都在“大故宫”涵盖之内,都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

  第四,子午线。故宫的建筑严格地遵循对称规则,沿一条南北走向的子午线即中轴线,依次排列,对称展开,无论是平面布局、立体效果还是建筑形式,都显示出庄严、雄伟、壮丽、中和的气度。这条中轴线向南北延伸,就是北京城市中轴线,从永定门到钟鼓楼,长约16华里。整个布局,讲究平衡,东西南北,匀和对称。东西———天坛对先农坛,文衙六部对武衙五军都督府,太庙对社稷坛,文华殿对武英殿,东华门对西华门,东六宫对西六宫;南北———前三殿对后三宫,太和殿对保和殿,乾清宫对坤宁宫;中———太和殿与保和殿之中为中和殿,乾清宫与坤宁宫之中为交泰殿,天安门与午门之中为端门,正阳门与天安门之中为大明门(大清门)等。这条子午线即中轴线的中心就是故宫;故宫主要建筑坐北朝南,太和殿的皇帝宝座恰在中轴线上,体现着皇权至高至尊至重至威的地位,也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中正安和理念的精髓。

  总之,只有伟大的中华,伟大的历史,伟大的文化,伟大的智慧,才会有伟大的北京故宫!

  太和殿:四遭火焚

  太和殿是故宫中最高、体量最大、装饰最美、等级最尊的建筑。是皇帝至高、皇宫至尊、皇权至上的象征。但正是这么一座雄伟的大殿,却屡遭焚毁,又屡次重建。

  第一次被焚: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日,奉天殿(太和殿)举行盛大朝会,庆祝北京宫殿正式启用。正当永乐皇帝兴高采烈的时候,一位高人讲了一句令他半信半疑的话。

  事情是这样的:永乐皇帝召见钦天监管时间的漏刻博士胡奫(yūn),让他占卜三大殿吉祥。胡奫受命占卜后,跪奏道:永乐十九年(1421年)四月初八日午时,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会遭火焚毁。这里说的午时,是指11点到13点,午正是12点。

  永乐帝听后勃然大怒,下令把这位胡博士下狱。为什么没有立刻杀他呢?永乐帝的意思是:到时候三大殿安然无恙,再杀也不迟。到四月初八这一天,永乐帝静心地等待正午的时刻。报时官员奏报:现在是午正时刻!永乐帝既高兴又愤怒———高兴的是三大殿太平无事,愤怒的是胡奫胡言乱语,扰乱官心、军心、民心,也扰乱朕心。这时,狱卒报:以正午无火,胡奫在狱中服毒而死!但正午刚过三刻,突然接到奏报:奉天殿雷击着火了!三大殿都着火了!胡博士狱中自杀,永乐帝深为惋惜。

  第二次:三大殿重建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十三日,惊雷引火,三殿尽焚。

  第三次: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六月十九日,归极门(熙和门)起火,火势蔓延,三殿再毁。

  第四次: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二月初三日,太和殿火灾。这次大火是由御膳房起火,火乘风势,金銮大殿化为焦土。四名宫监责任人被处以绞刑。

  太和殿为何多次被焚毁?这是因为:一、主要是木结构建筑易燃;二、建筑高大易引发雷火;三、没有避雷针的科学知识;四、人为因素,不慎起火;五、消防设备不能配套。所以,一旦失火,延烧无遗。高大雄伟的太和殿,兴建起来费时费工、开支浩大,每次烧毁之后都是过了很多年才重修,结果明代起码有3个皇帝一辈子也没见过奉天殿(皇极殿)完好的样子。

  当时怎样防火救火呢?朝廷采用以下措施。

  第一,改殿名。当时人们认为,既然雷火是从天上来,便从“天”字上找究竟———大臣们从“奉天殿”的匾额上找了原因。重修三大殿后的匾额,是悬挂竖匾还是横匾呢?这本来不是大问题,但在当时朝廷上却成为大难题。为什么呢?因为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主张悬挂横匾,理由是,原来是竖匾,匾上“奉天殿”三个字,“奉”字在上,“天”字被“奉”字盖住,“天”不出头,得罪了天,上天示警,因此两次天火,烧毁三大殿。而悬挂横匾,则“天”字居中,中为大。另一种意见认为,虽然“天”字居中,但还是“奉”字在前,提出:“‘天’字居中、上出,‘奉’、‘殿’二字,两旁稍下、相对。”嘉靖帝听了之后,认为横匾固然突出了“天”字,但“奉”与“殿”两字靠下写,这样很不雅观。那么,怎样办呢?有人提出高见:取《尚书·洪范》篇“皇极,皇建其有极”、“惟皇作极”中的“皇极”二字,改奉天殿名为皇极殿,匾上“皇极殿”三个字竖匾直书。这样一来,“皇”字在上,皇帝为天子,则顺理成章。最后,嘉靖皇帝拍板,改“奉天殿”名为“皇极殿”,殿的匾额,“直匾顺书如故”。就是仍用竖匾,自上而下,竖直书写“皇极殿”。这场殿名和匾额之争虽一锤定音,但火灾依旧。

  第二,祭火神。位于什刹海的火神庙,全称“火德真君庙”,历史悠久。据说火神生日是六月二十三日,于是明天启元年(1621年)就定每年六月二十二日为祀火神的日子。每到这一天,宫里就要派人来祭祀火神。每逢皇宫失了火,也要委派大臣来这里告灾,并求火神保佑平安。

  第三,祭水神。太和殿遭火灾,既拜火神,又拜水神。宫里供奉水神———玄武神,地点在御花园钦安殿。玄武神相传为北方太极之神,在五行之中,北方属水,所以玄武神就是水神。其实太和殿檐角装饰的虬龙和行什,也有保佑大殿防雷防火的含义。

  第四,安水缸。在故宫的各个地方放置了大小水缸308口,叫作“太平缸”,用来储水防火。大缸有铁的,有铜的,也有铜质鎏金的。鎏金铜缸都是清代的。冬天缸下加温,防缸水冻冰。大缸造价不菲。据乾隆年间《奏销档》记载,鎏金铜缸每口约重1696公斤,仅铜缸制造费就要白银500多两,再加上缸外覆盖的100两黄金,共需费至少白银1500两。故宫鎏金铜缸共22口,现存18口,其中太和殿前有4口。八国联军侵华时,窜入紫禁城,侵略者竟然用刺刀刮去缸上的金子。

  文渊阁与《四库全书》

  北京故宫文渊阁是清乾隆帝专为收藏《四库全书》而建造的。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四库全书》开馆修纂。次年,乾隆帝命杭州织造去宁波著名的藏书楼———天一阁考察,要求搞清天一阁的建造方法、材料、书架款式等,然后做成烫样,标明尺寸后呈报。皇帝见图,随即拍板,就照天一阁式样,在皇宫文华殿以北兴建文渊阁。

  藏书之地,最重防火。天一阁为二层楼,楼下六间一字排开,楼上则将居中的三大间合一,暗合了“天一地六”的寓意。阁前凿了蓄水池,以备取水救火。书橱大都放在楼上的大间中,一律不靠墙;房间前后开窗,便于通风。文渊阁全面借鉴了天一阁的上述防火措施,又根据皇家书阁的特点,做了改进:一是改名。按照乾隆帝说法阁名“从水立义”,而命名为文渊阁。二是加层。文渊阁要存放《四库全书》和《古今图书集成》等,藏书量比天一阁大一倍多,所以在上下两层之间加造一层,形成了“明二暗三”的格局。外观与天一阁类似,使用面积则大增。三是等级。按照皇家规制,将天一阁的硬山顶升格为歇山顶,又增加了游龙浮雕装饰,阁顶覆盖黑琉璃瓦绿剪边。四是立碑。阁旁立《文渊阁记》碑并建盔顶碑亭。

  《四库全书》的总纂官是纪昀等人。

  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乾隆间进士,点翰林,翰林院侍读学士,为天子近臣。纪晓岚因为跟亲家说话不谨慎,泄机密,被夺职,遣戍乌鲁木齐。重回翰林院后,被荐任《四库全书》总纂官,又因儿子犯案,受到连累。幸亏皇帝宽免,纪晓岚才得以继续修书。《四库全书》修纂历时15年,才告完成。

  文才自古多磨难。《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和总校官,各有各的悲剧。

  陆费墀担任《四库全书》的总校官,可谓费力不讨好。乾隆帝发现书中有差错,就归罪于他,罢了他的官,又罚他出钱做文澜、文汇、文宗三阁藏书装帧、书匣的费用。陆费墀不久死去,乾隆帝不依不饶,抄了他的家,只留了一千两银子做子女抚养费,其他财产一律用来做装帧、书匣。

  陆锡熊为《四库全书》总纂官,也没能逃脱处罚:乾隆帝让陆锡熊和纪晓岚一起出钱,承担请人补正缮写的开支,后让他去奉天(今沈阳)文溯阁校书。陆锡熊在奉天病死。

  《四库全书》修成,又经过两次补遗,到嘉庆九年(1804年)才最后告竣,长达33年。全书没有刊印,只缮写了七部,后来命运多舛。第一批四部:大内文渊阁本,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已经影印出版;圆明园文源阁本,英法联军、八国联军入侵时被焚;沈阳文溯阁本,后移藏于甘肃省图书馆,现建新馆专藏;避暑山庄文津阁本,现移藏于国家图书馆,也已影印出版。以上四阁都在北方,习称“北四阁”。乾隆帝以江浙文风较盛,为便于士子就近阅读,命再抄三部:一部藏扬州大观堂的文汇阁,太平天国时毁于火,现正复建文汇阁;一部藏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又作“淙”),也在太平天国时毁于火,现阁已复建完工;另一部藏杭州文澜阁,还是在太平天国时部分遭毁,但知县丁丙等捐筹款补抄,基本补上。以上三阁,都在南方,习称“南三阁”。底本则存翰林院,供士子阅读。

  在乾隆组织编修《四库全书》时,法国正在编修《百科全书》。狄德罗、伏尔泰、卢梭等一批进步思想家,人称“百科全书派”。他们传播启蒙思想,反对封建专制,形成社会进步动力,为法国大革命做了思想、舆情与理论的准备。而“四库全书派”集中当时知识精英,埋首故纸堆,抄写古文献,扼杀了他们的聪明和智慧,磨灭了他们的批判与创新精神。结果,中国与西方各自走上不同道路,这很值得人们深思。文渊阁则成为这一历史的见证。

  乾清门:康熙“御门听政”

  乾清门是外朝(前三殿)和内廷(后三宫)的分界。门里是后三宫区,外朝大臣、皇亲国戚及其他人等,非经皇帝特许,万万不能进入乾清门,擅入者,处绞刑;而后宫妃嫔宫女们,没有得到皇帝许可,也绝对不可以随便外出乾清门,违反者,受严处。

  后三宫是帝后的生活区。前三殿的正门是太和门,后三宫的正门是乾清门。前三殿的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名称都多次改过,后三宫里的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的名称始终没有改过。

  乾清门在清代兼为处理政务的场所,特别是康熙朝的“御门听政”主要在这里。许多重要决策是在乾清门“御门听政”时做出的。

  所谓“御门听政”,通俗地说,就是皇帝办公会议。御门听政,常在早上举行,所以又称早朝。皇帝在太和殿举行的朝会,叫作大朝;在乾清门等处举行的日常朝会,叫作常朝。

  清朝初期御门听政的场所,为什么由太和门改到乾清门呢?有学者认为,太和门在皇宫最南端,皇帝住在乾清宫,每天早上要从后宫乘舆,经过大半个皇宫,路程远,费时间,动静大,不方便。皇帝在乾清门听政,出了乾清宫,没有几步,很快就到,便捷得多。虽说乾清门不如太和门气派,但它接近后宫,比较实际,效率也高,体现了康熙帝不摆排场、讲求实效的作风。

  清朝御门听政,从顺治朝开始,到康熙朝,逐渐制度化、规范化。在乾清门的门道设“黼扆”(fǔyǐ)就是围帐;帐前设御座(宝座),座前设御案,案上放置奏疏或奏折,供大臣跪奏时用。

  清朝御门听政时间,夏、秋为辰初(早七时),冬、春为辰正(早八时)。北京冬天很冷,早晨更冷,虽设围帐,也要取暖,御座前设两个铜火盆。乾清门是开敞的,虽有火盆,还是很冷。

  御门听政时参加的官员,有大学士、六部九卿———六部尚书加左都御使、理藩院尚书、通政使,内阁学士,翰林院侍读、侍讲,日讲起居注官、各部相关官员等,一般十多人。

  御门听政仪式,与会官员,先在午门外会合,传旨宣召,鱼贯而入,到乾清门,分列东西,按级序立。部院奏事官员,捧疏者到正中,靠近黄案前跪,奏事毕,起立,退回原班。每奏一事,皇帝降旨,大学士、学士承旨完毕,起立。皇帝还宫,皆退朝。还设有官员负责纠参失仪官员,迟到官员要受申斥或处分。

(《大故宫》阎崇年著 湖北长江出版集团 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

版权声明:转载须经版权人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
[字体: ]  [打印]  [关闭] 
 编者互动
 订阅购买
五朵金花

  《文摘报》集萃之《家庭养生》、《百病自疗》、《医生札记》、《法服务》、《作品屋》、均从近年《文摘报》中精选精编而成。
每本约200页 ,均为32开,定价:18元/本。全套5本。

合订本
2007年|2008年|2009年
订阅广告(破季)
 您喜欢的版
时政要闻 社会广角 法制纵横
健康之友 文坛走笔 学林漫步
环球博览 人间万象 文体时空
生活百科 科技视野 财经点击
运动养生 往事解密 人生舞台
人文地理 特别推荐 新闻聚焦


友情链接
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政府网中国网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青年网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中国经济网中国广播网
中国新闻网人民搜索盘古搜索百度新浪网搜狐网网易腾讯网凤凰网
版权合作 | 各地代印点 | 广告刊列 |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