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由明星主演的话剧越来越多,“明星话剧”给话剧事业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新的商机和人流,然而,也应该看到其中潜在的危机。
早在2009年,北京人艺首演大戏《窝头会馆》就因汇集了濮存昕、宋丹丹、杨立新、徐帆和何冰这“五星上将”,36场演出创下1020万元的票房纪录。“明星参演话剧是一种吸引观众的商业化行为,演员选择舞台对他们来说也是继续‘充电’。”国家话剧院导演王剑男认为。
吸引观众走进剧场的,首先是演员。但如果觉得“明星”就一定是优秀的演员,这可能是一个误会。明星无疑能提高话剧的娱乐性,但话剧还有它更为重要的艺术性。
著名导演查明哲曾说,“用明星剧培养话剧观众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这不是争取话剧观众的真正途径。人们做明星剧时,普遍对经济、名利效应考虑得比较多。”
北京剧协秘书长杨乾武介绍说,一般话剧的第一周靠宣传,后期就靠口碑,至少演出20场才能得到市场的检验。话剧最重要的是剧本,再在宣传上增加噱头,整体市场运作才不失真诚。
著名演员焦晃说:“有的‘明星话剧’根本没有排练时间,演员各自拿剧本背台词,临到演出大家串一遍就算完了,装腔作势做做样子不能称之为话剧。”一位专业话剧演员表示,他们平时都得练功,不仅练形体,还练台词,更要练运用气息的方法,以及合理的发声方式。这样在没有麦克风的舞台,才能做到声如洪钟。而明星毕竟是抽空来排演话剧,这些舞台基本功多少还不能与专业演员相比。所以,观众也无须把明星的“玩票”太当真。
(《人民日报·海外版》5.9 刘一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