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乔木在1986年6月12日亲临上海《汉语大词典》编纂处视察。他以语言学家的深厚学识,对汉字词的纵向、横向变化以及收字收词问题同编纂处进行榷商,给编纂工作以具体指导。这时,这部大词典的工作已经取得重大进展。
早在1981年9月8日,陈翰伯曾以编写小组组长的名义,会同吕叔湘(大词典首席学术顾问)、罗竹风(大词典主编)写信给胡乔木并胡耀邦,反映来自五省一市的编纂人员因长期脱离本单位工作,在评定职称、工资晋级和住房分配等方面都受到影响,使编纂队伍不能稳定,希望能够帮助解决。胡乔木对来信高度重视,于10月19日亲笔写信给王任重(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长),表示:“拟予同意,请审核批示出版局、教育部和五省一市研究执行”。
胡乔木致王任重信后,中央办公厅于1981年10月28日转发了陈翰伯等给中央的报告。对陈翰伯的报告和中办批语,当年我都看过。但直到2005年我阅读《胡乔木谈语言文字》并重查那个中办文件时,才发现此次中办文件的批语都出自胡乔木致王任重信,除前引一段外,以下一段更值得在这里引出来:
汉语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历史悠久,典籍浩繁,古今变化层出不穷,加以方言分歧,口语、书面语、专科用语和作者习用语在群书中互见迭出,读者很难一一索解。由于我国历史上只有字书,没有现代意义的词典,现出的一些词典或只收古词,或只收今词,或合字典、词典、百科词典于一书,而且限于篇幅,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因此,编辑出版一部大型的比较完备的贯通古今的汉语词典,十分必要。
出自胡乔木手笔的中办批语,写得简明、深刻,非语言学家并胸有全局之人不能写出。
(《光明日报》5.8 宋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