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聚焦 社会 法制 健康 文坛 学林 环球 万象 文体 生活 科技 财经 养生 解密 人物 地理 特别推荐

“朝圣取经”的首批留苏中共党员
 https://www.neamco.com 2012-12-01 18:02:49 来源:文摘报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出现了一次留苏热潮。其中,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占了当时我国留苏群体的近70%,他们怀抱着“救国图强”的梦想,经历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奋斗历程,完成了党赋予的“朝圣取经”任务。

    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有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国内一些精英分子希望能走出国门到苏俄学习革命理论。

    1921年4月,上海外国语学社选派了第一批留苏学生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其中包括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罗觉(罗亦农)、蒋光慈(原名蒋光赤)等人。据不完全统计,从1921年至1930年,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山大学、列宁学院等高校共为中国培养了约1400余名留学生,除了有300余人的国民党员外,大部分是中共党团员。

    20世纪20年代,由于战争的破坏和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苏联国内物资短缺。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批赴苏留学生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据萧劲光回忆,中国留学生每人每天只供应两块黑面包和几个土豆,有时候面包里还混有绳子和木屑,白天要完成规定的课程,晚上则需要站岗放哨,睡觉时因为只有一条毯子,大家都要挤在一起。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国留学生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由于怀有强烈的救国图强的梦想,留苏党员在苏联院校学习期间大都非常勤奋刻苦。刘伯承是1927年11月赴苏留学的,时年35岁的刘伯承为了学会俄语这个学习的必需工具,使尽了浑身解数。他每天在左手心写满了单词,走路也背,上厕所也背,经常学到凌晨三四点钟。那时苏联的经济还很困难,食品都是配给的。刘伯承享受的是将军级别的待遇,于是他打起了军官证的主意。刘伯承找到了学校里的一个勤杂工,对他说:“你可以拿我的军官证去买东西,但你每天得教我一个小时口语。”正是有了这种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半年后,他的俄语水平让老师为之震惊。其他一些党员也经常在寒冷刺骨的冬天挑灯夜战到深夜。伍修权曾这样回忆那时的情况:“当时我们的宿舍条件并不很好,就在走廊里放了许多小桌子,给大家用来自习。稼祥同志每天晚上回到宿舍后,至少还要加班两个小时。”而更有如钱瑛一样的女党员,在怀有身孕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方法让孩子早产,为的就是不影响在苏联的学习。

    学成毕业后,这批留苏党员有一部分留在苏联工作,如:韩铁生、朱家瑞、郑一俊等,除此以外,大多数留苏党员心系祖国,毕业后很快回国参与到革命斗争中,在我党和我军建设的各条战线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许多人如瞿秋白、何叔衡、左权、秦邦宪等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党史纵览》2012年第12期 裴超)

版权声明:转载须经版权人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
[字体: ]  [打印]  [关闭] 
 编者互动
 订阅购买
五朵金花

  《文摘报》集萃之《家庭养生》、《百病自疗》、《医生札记》、《法服务》、《作品屋》、均从近年《文摘报》中精选精编而成。
每本约200页 ,均为32开,定价:18元/本。全套5本。

合订本
2007年|2008年|2009年
订阅广告(破季)
 您喜欢的版
时政要闻 社会广角 法制纵横
健康之友 文坛走笔 学林漫步
环球博览 人间万象 文体时空
生活百科 科技视野 财经点击
运动养生 往事解密 人生舞台
人文地理 特别推荐 新闻聚焦


友情链接
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政府网中国网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青年网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中国经济网中国广播网
中国新闻网人民搜索盘古搜索百度新浪网搜狐网网易腾讯网凤凰网
版权合作 | 各地代印点 | 广告刊列 |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