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岁的江西籍女孩占海特,出生在珠海,成长在上海,幼儿园、小学、初中都在上海就读,因为无法在上海参加中考,占海特选择在家自学,并开始在微博上呼吁“教育公平”。
10月25日,占海特与父亲占全喜邀请部分京沪籍人士参加公平教育机会的辩论,却被反对者称为“蝗虫”,这个脸庞稚气的女孩,淡定地回答:“教育是填平鸿沟,而不是扩大鸿沟,享受公平教育是作为公民的权利,而推动教育公平则是作为公民的义务。”
说到教育不公平,占海特常拿父亲举例。
45岁的占全喜出生在江西九江,曾参加过两次高考,但他认为,那是自己经历过的最大的不公平。
因为“一考定终身”,占全喜没能实现大学梦,后来被分配到铁路部门工作。1994年,占全喜放弃了“铁饭碗”,到珠海下海经商,1997年,女儿出生了,占全喜取“珠海特区”中的两个字为孩子取名“占海特”。四年半以后,他举家到上海打拼。
幼儿园生活“快乐、自由”,占海特丝毫没觉得和上海的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认为孩子需要玩、读书和发呆,“才能产生灵感和想象力”,没让占海特参加任何兴趣班,因此,幼儿园毕业时,别的同学拿着各种各样的证书,考上了“名小”,占海特只被一所看上去“破败”的小学录取。
刚开始女儿还有些埋怨,但占全喜其实一进这所学校就被门口的校训打动了——有教无类。“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占全喜说。
小学毕业的前一年,占海特发现一所她理想的中学——浦东外国语学校,由香港首富李嘉诚捐资1500万港元建造。她想升入那个学校。但临近毕业,她才意识到,这所公立初中不招收非沪籍学生。
她于是给李嘉诚基金会写信:“为什么学校能接受‘非上海户口’的李爷爷捐资,却拒绝我这个‘非上海户口’的学生求学?”
但基金会误会了她的意图,回信说:“对不起,我们不资助个人。”
占海特最终只得选择一所民办初中,学费每年12000元。
初中生活最初很惬意,她还在学校组建了个名为“理想国”的社团——不分上下级,没有社长,大家在一起聊时事,聊喜欢的人和事,诉说自己的理想……
然而好景不长,当得知自己没有上海户口,可能要回老家中考时,好心情瞬间消失了。父亲安慰她:“不用担心,到时政策会变的;政策不变的话,你还可以写信给中央。”
占全喜把这话告诉老师,老师听了只是咯咯地笑。
然而,中考的时间越来越近,政策依然没有任何改变。占全喜前后十几次带着占海特到上海市教委,得到的都是同样的答复——要么去读职业高中,要么回老家江西上高中。
似乎只剩最后一条路:在家自学,以后再寻求其他途径参加高考。6月16日中考那天,占海特成为班里唯一没参加中考的学生。
四年前,占海特读到一篇作文《他们》:“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那时,她还无法完全体会文中的词语,如今,她终于明白了。
她决定注册微博,发出“约辩”帖。可第一条微博发出后,铺天盖地的“谩骂”还是让她有些接受不了,“我在现实生活中从来没有遇到过沪籍人的排挤,因此从来没想过,会有这么多反对者,而且言辞恶劣。”
与外界的理解不同,占海特并不觉得那些骂她的人对她造成了伤害,她不能接受的,是有人指责她的父母,觉得这些事情不该让孩子出头。“他们没有意识到作为小孩、作为学生的权利。”
占海特被网友们称为“叛逆女孩”。她回应说:“这当然不是叛逆,这是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中国新闻周刊》12.17 王臣)
|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