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聚焦 社会 法制 健康 文坛 学林 环球 万象 文体 生活 科技 财经 养生 解密 人物 地理 特别推荐

急诊室滞留了多少非急诊患者
 https://www.neamco.com 2013-01-01 20:20:41 来源:文摘报

    医院的急诊科是什么?

    在冯石兰等成千上万急症患者眼中,它是救命场所。

    然而,对于姚四海来说,它成了免费“养老院”。

    还有一些人,把它当成物美价廉的“旅店”。

    急诊室病床“告急”

    5个小时的时间内,120急救车拉着60多岁的冯石兰奔走了通州263医院、民航总医院、北京军区总医院、东直门中医院,第五站到达北京协和医院。

    “120又送来个意识不清的患者,我们没床没设备,提出让他们转送别家,120告诉我,到这里已是第五家,都没床。看着家属欲哭无泪的脸,心理防线顿时倒塌。”协和医院急诊科医生于莺在微博里感叹。

    这条微博被转发数万次,评论数千条,“这绝非个案,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冯石兰。”网友评论。

    12月20日凌晨,北京市西城区一家三甲医院急诊科大厅,进门处的分诊台上搁着一个牌子,上写“无床”。走廊里挤满病床和椅子,医护人员踮着脚尖从缝隙里穿行,给病人检查、换药,手中端着的医疗盘左闪右闪,防着碰到人和凳子上搁着的医疗仪器,像是在玩杂技。

    急诊室的“钉子户”

    60岁上下的姚四海在急诊科“地位特殊”,他的病床占了两三张病床的位置。

    急诊科化验室门前靠墙的一张病床上,姚四海裹着棉被躺着。

    王震(化名)和姚四海在急诊科已共处了5年,前者是医生,后者是患者。

    但事实上,姚四海最后一次看病吃药已是5年前的事,这5年他没向医院交过一分钱。

    王震回忆,2007年底,患有脑梗、下肢瘫痪的姚四海被送到这家医院急诊科。治疗14天后,病情得到控制,只需护理锻炼,医院通知出院。

    “他不说话,问什么都说不清楚,但就是不离开这张床。”王震说,14天的治疗期间里,姚四海有家属照看,但一说出院,家属就不见了。

    医院找到姚四海家所在的派出所,发现他家已拆迁,所属的居委会已不存在。医院又去找属地民政局,希望民政局接走姚四海,但仍是无果。

    “一圈寻找下来,我们发现没有人负责,砸在我们手里了。”急诊科医生哭笑不得,“我们保证跟他没有任何医疗纠纷,医院总不能把他抬到门外不管吧?”

    2008年至2009年,一名跟姚四海年纪相仿的女子曾在病床前替他打饭,医生询问女子的身份,“人家说不认得姚四海,只是出于好心替他买饭。”随后,这名女子也不再出现。

    “最近一年又来了个老头照顾他。”王震说,记者询问老头,人家笑眯眯说,自己是东北人,不认识姚四海,“我是好心经常来照顾他,买饭都是花的我的钱。”

    两天的时间里,记者多次询问姚四海家里情况,他嘴里咕哝几下,显得极不耐烦。当问到是否跟医院有纠纷,他想了一会儿,摇了摇头。    

    急诊室的“旅客们”

    医院的急诊科是姚四海的“养老院”,也是李峰和王芳的“旅店”。

    东城区一家二甲医院的王飞(化名)记不清李峰是第几回来他所在的急诊科“蹭床”了。

    “前几回他说有高血压,看到空床就躺下来。”据王飞所知,六七十岁的李峰无儿无女无老伴,但有单位有房子。后来,李峰卖掉房子,钱也花完了,就开始游走于北京多个医院的急诊科。

    “他对各个医院急诊科门儿清,说这个医院太冷,那个医院的医生态度恶劣。”王飞苦笑说。

    一周前,李峰又躺在王飞所在急诊科的病床上,“这回说是在银行把腿摔折了,在一家医院治好后给轰出来了,就又到了我们这儿。”

    “身上只有15块钱,医生让他去挂号,他说不着急。”王飞说,李峰根本不需要治疗。

    医院的保卫科曾找到李峰的街道和单位。

    街道说,找了李峰的侄子,人家说过两天去看看,但侄子在法律上没有赡养义务,“街道已经尽了义务。”

    单位说,按时给李峰发放退休金,“这事儿跟我们也没关系。”

    一到冬天,急诊科是71岁的王芳(化名)的必去之地。

    西城一家三甲医院急诊科医生记得,王芳刚被送到急诊科是因消化道出血,几天后病情得到控制,只需要护理不需要治疗,已经可以出院。

    但家人没有来接,王芳已经在急诊科住了快一个月了。

    照顾她的是一名护工,每月2500元的工资,就住在她的病床前。由于王芳基本处于瘫痪状态,没有什么意识,护工会定时把病床抬高,给她梳洗,擦拭身子。护工说,家属长期出差没时间照顾,急诊室24小时有医护人员,“这算是个不错的过冬地。”

    急诊室医生介绍,王芳付给医院的是每天24元的基本床位费,80元医事服务费,9元的护理费,9元的取暖费,“每天共计122元,按照北京医保的报销比例,退休的报90%,没退休的报85%。”

    每天住着急诊病床,王芳只需支付12元钱。

    转不出去的“急诊”

    张淑丽侧卧在西城一家三甲医院急诊病床上,84岁的她鼻孔里插着一根长管,闭着眼,一动不动。

    王燕和妹妹昼夜换班照顾母亲,在狭小病床过道里,姐妹俩陪着母亲住了一个多月了。

    “我们找关系才住进来的。”王燕说,母亲患有肺炎,今年入秋后发病,先后找到西苑医院、人民医院、肿瘤医院,“人家都不收治。”

    医生私下告诉王燕,母亲年老治愈的可能性不大,病情易反复,容易压床,“像烫手的山芋,没有医院收。”

    上个月张淑丽病情加重,姐妹俩托人找到这家医院,这才住进急诊科。

    一周后,老人肺炎得到控制,出院检查时查出淋巴癌扩散,王燕提出转入专科病房接受更好的治疗。

    “不行。”王燕转述专科病房医生的答复,“医生说如果入住,必须得接受我们统一化疗。像患者现在的身体状况,这边化疗,那边就得准备后事。”

    张淑丽隔床的病人家属赵宝森说,老伴儿三个月前入住专科病房被拒,只能住在急诊留观室内,这一住就是三个月。

    得知记者采访急诊病床被占用,王燕和赵宝森坦言,他们也不想占着床位,可是没有地方收治,只能住在急诊室。

    “急诊病号多,环境嘈杂,要是有地方去,谁愿意呆在这儿?”赵宝森说,老伴儿刚开始只有肺炎,由于抵抗力弱,住在急诊三个月下来已是8种病叠加交叉感染。

    记者调查发现,友谊医院急诊有各类病床90来张,近半都是住了十天半月以上的病人。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占用10天以上的1/3到1/2。北京朝阳医院急诊抢救室16张床位,有超过40个病人滞留,急诊观察室37张床,滞留的病人有70多人。

    急诊“孤岛”怎么办

    对于急诊患者很难转入专科病房,王震说,“这是专科病房的医生故意的。专科病房都会挑病人。”

    来急诊科之前,王震曾在医院各科室都呆过,深知专科病房的“伎俩”。他说,医院对专科病房的病床周转率有要求,比如三甲医院,收治一名病人,一般10天就要让病人出院,“可能病人入院才两三天,病情刚控制住,医生就会反复找家属谈话,要求患者出院。”

    多名急诊医院透露,专科病房挑选病人时,首先要看病人住院后是否好治,有没有钱,能否及时出院,还会看病人好不好打交道,甚至详细到子女是否有纠纷,“真实的情况是,医生考虑钱的问题比考虑患者的具体病情要多。”

    北京多家医院专科病房的医生表示,各病房的确有病床周转率、治愈率等绩效考核,像一些年龄偏大、长期慢性、不好治愈的患者,接受时的确会有所考虑。但他们认为,专科病房也是床位紧张,特别是冬季,一些疾病高发,基本上都是满床。

    几乎每天,急诊科都会找王燕,劝她将母亲转到社区医院或二级医院。“那些医院水平有限,去了就怕是等死。”面对找她谈话的医生,王燕也觉得不好意思,但不能出三甲医院的门,是她的底线。

    (《新京报》2012.12.25 张永生 刘溪若)

版权声明:转载须经版权人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
[字体: ]  [打印]  [关闭] 
 编者互动
 订阅购买
五朵金花

  《文摘报》集萃之《家庭养生》、《百病自疗》、《医生札记》、《法服务》、《作品屋》、均从近年《文摘报》中精选精编而成。
每本约200页 ,均为32开,定价:18元/本。全套5本。

合订本
2007年|2008年|2009年
订阅广告(破季)
 您喜欢的版
时政要闻 社会广角 法制纵横
健康之友 文坛走笔 学林漫步
环球博览 人间万象 文体时空
生活百科 科技视野 财经点击
运动养生 往事解密 人生舞台
人文地理 特别推荐 新闻聚焦


友情链接
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政府网中国网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青年网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中国经济网中国广播网
中国新闻网人民搜索盘古搜索百度新浪网搜狐网网易腾讯网凤凰网
版权合作 | 各地代印点 | 广告刊列 |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