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群东德病人曾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政府“卖”给西德制药企业,成为后者药物试验的对象,为的是帮助窘困的东德当局换取医疗物资和经济援助。被隐瞒20余年后,德国ARD电视台一部名为《试验与死亡》的纪录片,令这桩隐藏在冷战“铁幕”后的秘密交易得以重见天日。
见不得光的“危险同盟”
西德政府于1978年出台了一部新的药物法律,大幅收紧对新药的市场审批手续,同时规定病人对药物临床试验的风险拥有知情权。
新法律对市场审批的要求,让西德的制药厂商陷入了极大的困境。一方面,它强制要求制药企业寻找大批病人,完成足够广泛的临床试验,以确保新药尽可能安全;另一方面,参加试验的医生和病人必须完全出于自愿,对整个试验过程拥有知情权。
对西德制药企业来说,在短期内同时满足这双重要求,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与此同时,在“铁幕”彼端,东德则深陷医疗卫生系统瘫痪和药物短缺的困境。
在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领域,两个德国一直势同水火。然而,当互补的需求在彼此间产生,一个见不得光的“危险同盟”迅速酝酿成形。
东德成为试药的“狩猎场”
来自东德方面的资料显示,1983年春,昂纳克与负责医疗卫生的中央委员会成员举行秘密会谈。一桩将本国患者作为筹码的交易,在此过程中初露雏形。
与东德政府订立“合约”的多家西德制药企业,则为规避监管专门成立了一家用来处理“出口问题”的公司。
就在当年晚些时候,20种未经审核的药物,被东德政府秘密送入精挑细选的医院中,开始在丝毫没有察觉的病人身上进行临床试验;每项试验成功后,东德方面都会获得西德制药企业“一次性支付”的补偿。仅就目前查明的部分而言,以多位病人丧生或未能痊愈为代价,东德政府至少赚取了86万马克“硬通货”。交易换回的金钱,一部分被东德政府用于改善公共医疗条件、补充医疗物资,还有一部分被用于购置药物试验所需的特种设备。
来自东德卫生部的文件表明,到1988年,试验药品的数量已增至165种。到底有多少患者被牵涉其中,无从考证,但总名额应当不低于四位数。
从西德换来的药品和金钱,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东德疲弱的经济和瘫痪的医疗系统。对西德制药企业而言,东德则不啻于药物临床试验的“自由狩猎场”,为其节省了大量资金和时间。惟有那些在懵懂中被出卖而成为“小白鼠”的东德病人,是这场所谓“双赢”交易中的“不可靠因素”。
1989年,柏林墙倒塌,这桩持续6年的“生意”才算画上了句号。
(《青年参考》2012.12.27 高珮莙)
|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 |